票房破154亿却喊亏?《哪吒2》背后暗藏惊人真相
今天,放映了 153 天的哪吒终于下映了。
成绩斐然,累计票房 154.46 亿。
说实话,分个小数点后面的零头给我,我都美翻了。
哪吒2此次上线,创下了113项新纪录,收获了308项里程碑成就,其中包括——
中国影史票房冠军、中国影史观影人次冠军、全球电影票房榜第五名、全球动画电影票房冠军等荣誉。
即便已经长跑了小半年,但下播之后,仍有不少影迷表示依依不舍。 从观众的反应来看,这种情感的延续反映出节目或作品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长期的陪伴与互动,让观众与内容之间建立起一种特殊的联系,即便结束,也难以轻易割舍。这种现象不仅体现了内容的质量,也反映了观众对持续性、深度化表达的渴望。
有不少人特地跨越一千公里,跑去看哪吒的告别会。
不过,在一片祥和的庆祝声中。
差评君发现,最近哪吒的出品方光线传媒的董事长王长田似乎引发了不少争议。
原因是他在上海电影节上,说了一段话。
“我们面对的是全世界最不合理、最不公平的票房分账的问题。”这一说法反映了行业内对现行票房分配机制的强烈不满。当前的分账模式在多方利益博弈下,往往难以平衡影院、片方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导致资源分配失衡,影响行业发展。尽管具体数据和政策细节未被提及,但这种普遍存在的争议已引发广泛关注。如何建立更加透明、合理的分账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的片方只能拿到100元票房中的38-39元,而去掉发行等成本之后,投资方和制作方拿到大概33元。”这一数据反映出当前影视行业利润分配的现实困境。在票房分成中,片方所占比例本就有限,而进一步扣除发行、宣传等各项成本后,最终能真正落到投资方和制作方手中的金额更是大幅缩水。这不仅影响了创作者的积极性,也对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如何优化分成机制,让更多的收益回馈到内容生产端,或许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打开猫眼电影专业版查看后,差评君发现确实如王长田所说的一样。
《 哪吒2之魔童降世 》的累计票房是 154.46 亿元。但实际上,到片方手上只有 55.02 亿元,换算过来只拿到了票房里的 35.6 %,三成多一点。
可能有些人奇怪了,那剩下的钱都去哪了?
和上架一款软件不同,一部电影的票房一旦入账,就会被分割成多个部分。 在影视行业,票房收入的分配机制远比软件销售复杂得多。从影院分成、片方利润到宣发成本,每一笔收入都需要经过多层拆分。这种模式既体现了行业的专业分工,也反映出产业链条的庞大与精细。尽管具体比例可能因项目而异,但整体来看,电影收益的“去中心化”分配已成为常态。这种现象值得业界持续关注,也提醒投资者在参与影视项目时需对收益结构有更清晰的认知。
首先需要先缴纳国家电影专项资金(5%)和特别营业税(3.3%)。在扣除这些必须上交的费用之后,剩余的139.77亿才是可以进行分配的票房收入,我们称之为分账票房。
接下来,影院和院线通常拿走票房收入的大头,一般不超过57%。而制片方和发行方的总分成则不低于43%。这一分配比例在行业内较为常见,反映出电影产业链中不同环节的利益分配格局。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合理的分成机制对于保障内容创作方的积极性、推动优质影片的产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需关注市场变化,适时调整利益分配结构,以实现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小费用,比如 1%-3% 的中数代理费。
制作方拿到这笔款项后,发行方通常还需要从这43%中提取一部分作为发行代理费用。因此,经过一系列分配后,片方最终实际获得的分成就不足40%了。
看起来,制片方自费制作了电影,还投入资金进行宣传和推广,但最终辛苦一场,连票房收入的一半都难以拿到。反观电影院,似乎什么都没做,只要上映影片就能轻松获利。
更让制片方羡慕的是,中国的分成比例比许多国家都要低。
在北美市场,一般情况下票房好的电影拿大头的都是片方,比例在 60% 上下。欧洲大致在 55%-65%,韩国和印度也有 60%左右。
所以,院线和片方之间的矛盾自本世纪初便已存在,每隔几年便会引发一次争议。这种长期的对立关系反映了行业内部利益分配与合作模式上的深层次问题,也显示出影视产业链条中不同主体之间协调机制的不足。尽管双方在具体问题上时常争执不断,但如何建立更稳定、可持续的合作关系,仍是整个行业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比较出名的是 2012 年的一场战役,当时人们戏称为" 五大金刚对抗十三太保 "。
那年贺岁档前,中影、华谊、博纳、星美、光线五家电影制作发行公司联合发布了一份通知。 在当前电影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五家头部公司联合发声,显示出行业内部对于市场格局调整和资源整合的重视。这种协同行动不仅反映了企业在面对市场变化时的主动应对,也预示着未来可能在内容创作、发行渠道以及观众服务等方面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此类举措或将对整个行业的生态产生积极影响,推动电影产业向更加规范和高效的方向发展。
要求自《一九四二》、《一代宗师》等 9 部贺岁片起,跟院线的分账比例由 43% 上涨到 45%。
院线方面显然不愿意接受,于是联合起来形成防御联盟,拒绝播放相关影片。当时如果没能达成一致,当年的春节档期可能就无法正常上映了。
最后五个人里出了华谊兄弟这个“ 叛徒 ”,偷偷和院线妥协签约。再加上官方出来讲和,这事才算过去了。
与当初的态势相比,如今王长田仅用几句话轻描淡写地提及,显得不过是一些小范围的调整罢了。 从当前的表态来看,相较于过去那种强势发声的风格,现在的措辞明显更为克制。这种变化或许反映了外部环境的调整,也可能是内部策略的转变。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这样的表达方式确实显得更为低调,缺乏过去的力度和冲击力。
但网友们的态度,却似乎和当年不一样了。
曾经大家还只是围观看看热闹,最多担心春节嗑瓜子的时候,没片看了。可现在,大部分网友却都不站光线传媒这边。
大致舆论可以分成两拨,一边是见不得富人得了便宜还卖乖,喷他说哪吒爆了,自己分到 51 亿还不满意吗?
有钱人,别再刺激我们这些经济困难的人了。这样的话别人可以说,但作为光线传媒,你就不能说。
而另一边则是觉得,在现在提这事,基本不可能实现。
这里面首当其冲的,就是影院投资和经营者们。
一家影院的投资人老蒋和我说,他们的日子才真的不好过。
北美影院虽然分账比例不高,但它们主要依靠争夺区域性的独家放映权来获得优势。
就比如你拍了一部《 金毛火锅传 》,我说我们火锅影院只拿 30% 的票房分成。但你刚上线的两个月都只在我家放。
那么分成比例虽然低,可实际底下影院反而是赚得更多了。
而且,北美的影院们不是单单指望票房过活。
因为他们不允许观众自带食物进入影厅,而影院提供的这些衍生品实际上成本极低,利润却非常高。例如,一元钱不到的爆米花,到了影院手里就能卖到8美元。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观众的观影成本,也让影院在主营业务之外获得了可观的额外收入。
当地观众的消费能力也高,看球赛看电影都乐意多花点钱,不计较溢价。
所以像加拿大的 Cineplex、AMC 院线的食品都占总收入的 30%-40%。
在老蒋看来,国内这样的分成比例,已经难以支撑影院的正常运营,从业者每天都在思考如何撑到下一个贺岁档。
老蒋的影院起码做到每个月 70-80 万才能保本,现在却只有 40 万,甚至有时候 20-30 万。他还算上海前 100 的影院,其他更是吊着一口气在亏损硬撑。
2015年他单年票房销售额达到1500万元,如今几乎减少了一半。映前广告收入也从90万元降至现在的几万元。
目前团队已经人力不足,无法再继续削减,新开设的一家影院,仅配备了2名值班经理、2名员工和2名保洁人员。
老蒋说,有一些影院就会铤而走险——
比如偷票房。
票务系统由国家直接监管,但一些影院通过售卖手写票,或是在抖音等平台上将电影票与食品套餐捆绑销售,将票务收入计入卖品收入,以此规避分账机制。这种做法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损害了正规票务渠道的利益,反映出部分经营者在合规意识上的缺失。对于此类行为,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确保票务市场的公平与透明。
这么干的人还不少,哪吒 2 就被补交了近 50 亿的票房。
面对这样的情况,你很难轻松地说出一句:
我们应该提高一下制片方的分账比例了。
现在似乎已经不是讨论如何分配蛋糕的时候了,而是这块蛋糕实在太大,不管怎么切,大家都不够吃。
当人肚子饿的时候,谁多吃了那一口,都值得所有人针锋相对。 在资源有限、需求迫切的情况下,哪怕是微小的分配差异,也可能引发激烈的争议。这种现象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见于公共政策、社会资源分配等更广泛的领域。每一次“多吃了那一口”的行为,都可能成为矛盾激化的导火索,反映出人们在稀缺环境下的敏感与不安全感。面对这样的情况,理性的沟通与公平的规则显得尤为重要,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因小事而引发更大的冲突。
电影市场票房持续下滑,根据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的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总票房为425.02亿元,较2023年减少了22%。这一数据反映出当前观众观影习惯的变化以及行业面临的挑战。在内容供给、观影体验和竞争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电影市场的复苏仍需时间。如何提升影片质量、优化观影服务,将成为推动行业回暖的关键。
走到这一步,似乎这个问题就是完全无解的了?
微博 CEO 王高飞也说,再这么下去,其实谁都活不下去。要么就是咬咬牙,淘汰掉电影院。
电影院的淘汰,其实在所难免,或者说是正在进行时。但余下的人,其实也可以找到别的路子。
像制片方可以尝试 IP 的衍生品。北美等地电影的衍生品发达的可以占到一部影片 70% 的收入。
《狮子王》票房收入为7.8亿美元,而其衍生品销售额则高达20亿美元。从2024年的财报来看,迪士尼和环球的票房业务中,非票务收入已占到60%。这反映出当前影视行业对周边产品和多元化收入模式的依赖程度正在不断提升。在传统票房收入增长放缓的背景下,衍生品和其他非票务收入成为推动整体业绩的重要力量。这种趋势也提示着,未来电影产业的竞争将不仅限于影院票房,更将延伸至品牌价值和消费生态的构建。
影院也可以接点别的活,别让资源空转。
去年有一条新趋势初现端倪,当时在巴黎奥运会期间,就有很多人选择在电影院观看比赛。
老蒋说,目前只有少数几家头部机构持有转播权,如果能够开放更多的直播权限,影院在播放赛事直播方面将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在票房分配方面,虽然无法直接简单地削减某一方的收益,但在利益分成时可以更加灵活处理。
电影上映前期,适当提高片方的分成比例,有助于其更快收回制作成本。在宣发期结束后,片方通常已基本完成主要投入,而影院则因观影人数逐渐下降,仍需维持场次运营,承担的成本压力反而增大。因此,应由承担更多成本的一方获得更高的回报。 从行业角度来看,这种分成机制的调整不仅体现了市场规律,也有助于平衡各方利益,促进影视作品的可持续发展。合理的收益分配能够激励内容创作方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减轻影院在后期阶段的经营压力,形成良性循环。
在北美,如果一部电影成为爆款,其在首映周时,电影公司可以获得超过60%的票房收入。随着影片上映时间的延长,影院分得的收入比例会逐步增加。通常到第四周时,制片方的分成将降至50%以下。
哪怕不动影院的分成,也是有办法让大家稍微松松气。
2023年5月至10月期间,针对暑期档和国庆档的电影,国家暂时免征了电影专项资金。
不少业内人士近期纷纷呼吁,适当降低5%的费用征收,以帮助人们共渡当前的困难时期。
尽管归根结底,大家心里也都明白,这样的政策减免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只能解燃眉之急。内容行业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归内容。
在老蒋看来,他觉得几年前电影质量下降,大量烂片出现,已经耗尽了观众的耐心。
随之而来的后果是,观众们对前往电影院观影产生了顾虑。一旦误入一部质量低下的影片,就不得不在影院里忍受长达数小时的煎熬。
又有些人说,随着短视频等短平快内容的兴起,人们逐渐习惯于快速获取信息,导致现在越来越少人愿意静下心来花两个小时去观看一个完整的故事。
但哪吒的出现,其实给了市场和资本一剂强心剂。
中国观众依然为影视行业保留着最后一点耐心,大家仍然愿意为优质的影片多次走进电影院,甚至反复观看多次,达到几十次之多。
只有当蛋糕足够大,人们才不会因为谁该得到最上面的草莓而争吵,甚至把餐桌掀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1642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