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侵权案尘埃落定:快手被判赔偿优酷160万背后的版权保卫战
4月24日消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在昨日发布的2024年上海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案件中,有一起备受关注的案例。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因平台上存在4000余条侵权短视频,被判决需向优酷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总计160万元。
据上观新闻报道,优酷公司作为电视剧《甄嬛传》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方,在2023年发现快手平台上出现了大量用户上传的《甄嬛传》相关短视频。这些视频大多是对原剧内容的直接切片,还有一些属于混剪或解说性质的二次创作。这种未经授权的传播行为无疑对版权方造成了损害,同时也引发了关于网络平台责任与创作者权益保护的讨论。 在我看来,这类现象反映了当前数字时代版权保护面临的复杂局面。一方面,短视频平台为普通用户提供了一个展示创意和表达自我的舞台,促进了文化内容的广泛传播;另一方面,这种自由也容易被滥用,导致侵权行为频发。对于像优酷这样的版权持有者来说,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固然重要,但如何平衡好版权保护与合理使用之间的关系,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从长远来看,加强行业自律、完善法律法规以及提高公众版权意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同时,各大平台也应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在鼓励创新的同时严格规范内容审核机制,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文化生态。
优酷发现,一些侵权视频被集中放在“甄嬛传”“电视剧甄嬛传”等相关话题下,用户能够通过这些话题找到并观看相关内容。尽管优酷已多次向快手发出侵权通知,要求删除侵权链接,但快手仅删除了一部分侵权内容,仍有大量视频继续传播。因此,优酷以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为由,将快手告上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并提出400万元的赔偿请求。 这一事件反映了短视频平台在版权保护方面的不足。虽然快手作为国内知名短视频平台,在内容审核和技术手段上具备一定能力,但从优酷的维权行动来看,其对侵权行为的管控力度显然不够。尤其是在涉及热门影视作品时,侵权视频往往能够吸引大量关注,这不仅损害了权利方的利益,也对整个行业生态造成了负面影响。平台应加强对侵权内容的主动筛查和管理,避免成为侵权行为的温床。同时,这也提醒其他平台,在追求流量增长的同时,必须坚守法律底线,尊重知识产权,共同维护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此前,在与B站的诉讼案件中,优酷曾披露,为《甄嬛传》版权花费了1亿元。
一审法院审理,快手 App 的用户大量上传《甄嬛传》短视频,其中绝大部分被控侵权短视频系直接剪切,与《甄嬛传》构成相同,少部分混剪、解说视频亦不符合合理使用情形,因此上述短视频均属侵权视频,并基于三方面认定快手应知侵权行为:其一,快手通过平台运营获取经济利益,对用户侵权行为负有较高注意义务;其二,《甄嬛传》作为长热作品,具有极高知名度和商业价值,平台应知其为权利作品;其三,平台设置多个与《甄嬛传》强关联的话题,客观上为侵权视频提供传播便利。
一审法院在裁定快手需向优酷赔偿160万元时,综合考量了《甄嬛传》的市场价值、侵权视频的数量以及快手作为平台所应承担的责任等多重因素。这一判决体现了司法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也向各大网络平台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未经授权传播他人作品将面临严肃追责。快手方面对判决结果表示不服并提出上诉,但二审法院上海知识产权法院最终维持了一审判决。 我认为,这一案件的处理结果不仅维护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也为行业树立了标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平台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但与此同时,侵权行为也随之增多。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版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摆在所有从业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快手的案例提醒我们,平台在享受流量红利的同时,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管理责任,加强对内容的审核与监管。否则,不仅会损害原创者的利益,也会削弱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基础。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类似判例,进一步推动形成尊重知识、保护创新的良好氛围。
近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对一起涉及网络平台责任的案件作出判决,这一判决对平台责任的认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首先,法院明确指出,平台不能仅以“算法推荐”为借口推卸自身责任。其次,判决强调,“热播作品”的定义不仅局限于首次播出或当前正在播出的阶段,那些长期维持高知名度、高播放量以及持续引发热烈讨论的作品同样属于“热播作品”的范畴。 这一判决结果无疑为互联网平台敲响了警钟。在算法推荐日益成为主流的今天,平台利用技术手段提升用户体验无可厚非,但技术的应用绝不能成为逃避监管和责任的工具。平台作为内容传播的重要节点,有义务确保其推荐内容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序良俗的要求。因此,平台需要更加主动地履行审核与管理职责,而非一味依赖技术手段来规避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 此外,关于“热播作品”的界定也值得深思。随着文化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一些经典作品即便已播出多年,仍能凭借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持续吸引观众的关注。这种现象反映了优质内容的生命力和持久性,同时也提醒我们,在评判相关权益时应更加注重作品的实际社会影响,而不仅仅是时间维度上的简单划分。 总之,此次判决既是对现有法律框架的进一步完善,也为未来类似案件提供了参考依据。希望各平台能够以此为契机,加强自律意识,共同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1551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