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启新程:英特尔引领AI教育未来新篇章
近日,由《教育家》杂志社、联想、英特尔共同发起的AI筑梦·慧创未来——“人工智能赋能中小学创新人才培育”校长论坛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成功举办。此次活动汇聚了全国范围内的教育界权威人士、高等院校专家学者、企业精英以及一线校长和教师代表,大家聚焦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小学领域的实施策略、课程设计与生态体系构建,同时深入探讨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为推动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思路与实践经验。
校企协同:打造AI教育新生态
英特尔与联想合作推出了一项针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创新方案,通过提供联想昭阳X7、工作站ThinkStation P5以及ThinkStation PX等产品,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助力他们在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上的提升。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科技企业在推动教育现代化方面的积极作为,也为未来的数字化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我的角度来看,这项合作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它将先进的技术引入课堂,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人工智能知识和技术工具,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未来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其次,通过这样的项目,学校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优化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最后,这也展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角色,表明了大型科技公司愿意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 总之,我相信随着类似项目的不断推进,我们将看到更多年轻人在科技领域发光发热,同时也希望社会各界能继续关注和支持此类教育创新活动,共同促进教育公平与高质量发展。
英特尔中国区教育行业总监秦莉提到,随着全球视野的发展趋势,未来的就业市场对人工智能技能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她结合自己在英特尔深耕教育项目超过20年的经验,分享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她强调:“无论是在计算机还是其他技术领域,它们本身并不是魔法,真正能够激发潜力的是教师。当教师们将这些技术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或校园管理时,才能真正展现出技术的魅力所在。英特尔一直致力于推动不同学科的教师都能够利用人工智能工具提升教学效果。” 秦莉进一步指出,通过创新技能课程,如STEAM教育模式、教师数字素养培训以及安全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认知、情感和技术三方面的综合能力。她还提到:“英特尔会持续加强与教育界的深度合作,助力教师成长的同时,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我们还将携手生态伙伴共同探索前沿科技,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体现了英特尔对未来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其作为科技领军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在全球数字化转型加速的大背景下,如何让教育适应时代需求,培养更多具备跨学科知识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而英特尔此举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通过技术赋能教育,既能让学生受益于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也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挑战,最终实现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双重提升。这不仅是对当前社会需求的积极回应,更是对未来人才培养路径的一种有益尝试。
英特尔携手生态伙伴,积极探索前沿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场景。通过汇聚各方优势资源,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引入教育教学,持续拓宽教育的发展空间,打造一个生机勃勃且可持续的教育生态圈,为教育领域的创新变革奠定稳固基础。
近年来,英特尔发力教育数字化转型,全面投身于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从酷睿系列引领无线教育新时代,到Chrome教育笔记本的广泛应用,再到对元宇宙教育新场景的积极探索,英特尔凭借先进技术消弭教育的时空界限,为师生构建便利且高效的数字化学习空间,推动教育模式的革新与优化。
英特尔推出的一系列能力建设课程,如创新能力培训计划、青少年人工智能项目以及人工智能未来建设者项目,均围绕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编程等前沿领域展开,旨在全面提高学生与教师的数字素养与创新技能。这些课程按照四个递进的层级进行设计,由浅入深地引领学习者从基础知识起步,最终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长远战略眼光的专业人才。同时,以STEAM为基础的课程体系进一步拓宽了学习的广度,助力学生发展符合未来职场需求的综合能力。 我认为,这样的教育布局非常契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而英特尔所倡导的能力提升路径不仅关注技术本身,还特别强调创新思维的塑造,这对于激发学生的潜能至关重要。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展的人工智能相关项目,能够让他们从小接触最前沿的技术,为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体而言,这类教育计划不仅是对现有教育资源的有效补充,更是对未来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积极探索。
另外,英特尔重视教师在教育变革中的关键作用,为教师量身定制了全面的培训内容。涵盖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教学设计与实施、学业评价等多个环节。课程中关于远程教学、人机协作、提升学生课堂专注度等内容,切实帮助教师提升数字化教学能力,以更好地应对教育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挑战。
联想人工智能资深方案专家周聪围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方案》的主题,展示了“课程-算力-平台”三位一体的人工智能通识课落地路径。在方案中我们看到,小学低年级可以通过“文生图”“趣味知识问答”等体验感知AI;小学高年级及初中可以“用智能体助力背单词”“让智能体提供作文素材和思路”,将智能体融入学习;高中则可以尝试完成“智能音箱控制”“校园安防机器人”等实战项目,学会智能体场景创新。联想还与清华iCenter联合孵化了《人工智能思维》课程,该课程面向全校本科生及选拔的高中生,以理论教学与动手实践相融合的模式,赋能学生掌握“人智协同”的新型工作模式。周聪表示,联想将依托算力优势与开源生态,推动AI教育普惠化,助力学校快速构建教学闭环。
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别等别靠别观望
近年来,国家对人工智能教育的政策导向愈发清晰,强调通过技术手段为传统教育体系注入新活力。然而,当前基础教育领域仍存在诸多深层次问题,例如知识更新速度滞后于社会发展、繁重的学业压力限制学生全面发展、单一的评价标准难以适应新时代需求,以及区域间教育资源分布严重失衡等顽疾。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也影响了未来社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在数智化浪潮席卷而来的背景下,合格人才必须具备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创新能力以及数智技能这四项核心能力。因此,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其关键在于从素养导向出发,重新设计课程框架,以信息科技课程为核心,同时推动多学科融合的实践探索。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全员赋能、全程赋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我个人认为,这一轮教育变革不仅是技术应用层面的问题,更是一场观念上的深刻革命。它要求我们打破固有模式,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引入更多前沿技术和资源支持教学活动。同时,还需要政府加大对薄弱地区的投入力度,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机会。只有这样,才能让下一代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AI不是一股热潮,我们必将与之共存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范逸洲在报告中,依据人机互动过程中控制的程度,揭示了人机关系和四种隐喻:一是“猜你喜欢”隐喻——这是以往绝大多数的应用,AI能力低、人类控制低;二是“自动驾驶”隐喻:AI能力强、人类控制低,人工逐渐被机器替代;三是“计算器”隐喻——人类把AI当工具使用,提高工作效率和能力;四是“思维伙伴”隐喻——人类和AI“共同进化”,合作完成高挑战性任务。他指出,生成式AI可作为“反馈工具”“智能导师”“教学设计代理”和“思维伙伴”,在写作指导、学习过程分析、临床思维训练等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落到学生培养上,他强调要特别警惕“元认知懒惰”,还以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推理能力和病史采集能力,分析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AI交互机制提升学生的元认知和问题解决等高阶思维能力。
校本实践:呈现人工智能落地的真实样态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信息科技教师琚磊分享了该校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与学科融合经验。学校构建了“通识课程-学科融合-项目实践”贯通式课程体系,例如初中生利用卷积神经网络解决校门口交通拥堵问题,高中生通过生成式AI探究智能博弈算法。琚磊表示,课程设计注重“做中学”,通过真实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与人机协同能力。他还以具体学科为例,展示了学科与人工智能融合的深度实践。这让我们看到AI教育已经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深深地植根于每一个学科、每一节课当中。
圆桌论道:破解AI教育落地难题
在圆桌讨论环节,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中学教育中心副主任赵博与嘉宾们围绕“从观念到改变——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学的实践与挑战”展开深度对话。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副院长马涛、天立教育集团校长杨昭涛、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信息教研组组长朱浩斌作为代表,分享了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经验和具体思路。在深度对话与思维碰撞中,与会者一致认为,开展AI教育需打破四大壁垒:一是观念上从“技术工具”转向“素养培育”;二是行动上强化师资培训与资源均衡;三是评价上建立多元标准,避免陷入“应试化”窠臼;四是主体上呼吁家庭与学校联手,共同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开展。
展望未来:共绘智慧教育新蓝图
会后,嘉宾们在参观教育装备展上的联想展台以及联想天津未来中心时,通过亲身体验深入了解了AI技术如何在智慧课堂与智能评测等领域展现出独特的创新价值。这一系列展示不仅体现了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更凸显出政府、学校与企业三方协同合作在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普及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我看来,“政-校-企”三方联动是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路径,这种模式不仅能加速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公平且高效的学习机会。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拥抱智能化的同时,还需关注技术伦理和社会适应性问题,确保科技创新真正惠及每一位学习者。
本次活动不仅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提供了政策解读、学术支持和实践范例,更彰显了“政-校-企”协同育人的巨大潜力。正如会议主持人、《教育家》杂志主编李香玉所讲,“这不只是一场技术的狂欢,更是一场教育的觉醒。”未来,人工智能必将成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引擎,为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筑基护航。
英特尔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课程设计、师资培训以及生态协作,积极参与教育领域的数字化变革,致力于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助力教育事业向更现代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1411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