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不准?体感温度差异背后的科学真相
7月9日,我国正持续受到今年最强高温天气的影响,酷热难耐的天气让许多网友表示,实际气温远超过38℃、39℃,在户外活动时甚至感觉仿佛要被“烤化”了。
不少网友问,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是如何测量的?为什么实际感受的温度和预报的气温会有较大差异?
专家指出,空气温度是指在气象观测站内,通过百叶箱测量的静止、阴凉空气的温度,百叶箱通常安装在离地面1.5米高的位置,以避免阳光直射,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这一温度数据仅反映空气的热力学状态,并不涉及人体对温度的实际感受。 从科学角度来看,这种测量方式具有高度的客观性和可比性,是气象研究和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然而,普通公众在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体感温度”,往往与实际空气温度存在差异,这涉及到湿度、风速、日照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传播天气信息时,除了提供空气温度外,也应适当补充体感温度等指标,帮助公众更全面地理解天气状况。
在气象预报中,各地气象台通常会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观测站点作为该地区气温预报的依据。以北京为例,一般以南郊观象台百叶箱的温度作为预报参考。尽管同属一个城市,不同区域在同一时间的气温仍存在差异,例如海淀、朝阳、顺义等区域,在同一时刻的气温也会有所不同。
有些人觉得热或者冷,这指的是个人的体感温度,它是人体通过皮肤与外界热交换后的综合感受。
体感温度往往会受到湿度、风速、太阳或地面辐射以及个体差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甚至个人的情绪也会改变其对气温的感知。
例如,在高温且湿度大的环境下(如桑拿天),汗液难以蒸发,导致体感温度比实际温度更高;而当湿度较低时,汗液蒸发较快,人体会感觉更加凉爽。此外,炎热的路面(如沥青路面)会反射大量热辐射,进一步加重高温感。同时,不同个体的代谢率(如运动时产生的热量)、穿着的保暖性或透气性,以及健康状况(如贫血者容易感到寒冷)等因素,都会对体感温度产生影响。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0817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