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与博通强强联手,打造未来算力引擎
9月5日,据《金融时报》最新报道,有消息指出OpenAI将与博通展开大规模合作,目标是实现其自主研发的AI芯片的量产落地。
去年10月,据路透社报道,OpenAI正与博通、台积电合作,研发其首款自研人工智能芯片,并在原有使用英伟达芯片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AMD芯片,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基础设施需求。
路透社今年 2 月还报道称,OpenAI 将自研芯片视为增强与芯片供应商谈判能力的重要工具。OpenAI 首款自研芯片主要专注于 AI 模型训练,未来 OpenAI 工程师计划逐步开发功能更强大的处理器。
这一战略不仅有助于降低对英伟达的依赖,还可能为 OpenAI 在 AI 硬件领域开辟新的收入来源。目前,英伟达在 AI 芯片市场占据约 80% 的份额,其 GPU 被广泛应用于 OpenAI、谷歌和 Meta 等公司的 AI 模型训练中。
自研芯片并非易事。即便是微软和Meta这样的大型科技公司,也投入了多年时间与巨额资金,但至今仍未推出真正令人满意的芯片产品。 在当前全球半导体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自主研发芯片不仅是技术实力的体现,更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从实际成果来看,即便是在资源和技术积累方面占据优势的企业,也面临诸多挑战。这反映出芯片研发的复杂性与高门槛,也提醒我们对相关领域的突破应保持理性期待。
路透社当时表示,OpenAI 的芯片设计团队由 Richard Ho 领导,其团队规模至少已翻倍至 40 人,并与博通等大厂展开合作。据称,Richard Ho 一年多前从谷歌跳到 OpenAI,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
不过,OpenAI的芯片团队规模相较于谷歌或亚马逊等公司来说并不算大。据消息人士透露,一款大型芯片设计项目的单次版本成本可能高达5亿美元(约合35.7亿元人民币),若再加上配套软件和外围设备的投入,总成本可能翻倍。 从当前科技竞争的格局来看,芯片研发已成为企业构建技术壁垒的重要一环。尽管OpenAI在人工智能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但其在芯片自研方面的投入与头部科技巨头相比仍有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团队规模上,更反映在资金和技术积累上。随着AI模型持续向更大、更复杂的方向发展,独立研发高性能芯片的能力将成为决定长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关阅读:
《消息称 OpenAI 正与博通、台积电联手,共同打造自研芯片》
《OpenAI 早有“造芯梦”:曾考虑收购晶圆级芯片企业 Cerebras》
《摆脱英伟达依赖,OpenAI 首款自研芯片被曝上半年交由台积电流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0939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