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耳机成瘾的背后,健康隐患大揭秘
科技快讯中文网
对于许多人而言,耳机早已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伙伴。
晨跑、挤地铁、追剧、打游戏、办公......只要一戴上耳机,便能隔绝外界的喧嚣,沉浸在个人空间中。甚至有人连睡觉时也离不开耳机。然而,长时间佩戴耳机真的安全无虞吗?
耳机使用不当的危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全球大约有11亿年轻人因长时间暴露于高音量音乐环境中,面临永久性听力损失的风险,其中约2亿人还遭受着慢性耳部感染的困扰。这一数据令人震惊,反映出当前年轻人在享受音乐的同时,忽视了对听力健康的保护。 我们应当重视这一问题,并采取积极措施来预防听力损伤。首先,公众教育至关重要,需要让更多人了解长时间接触高音量音乐的危害。其次,技术层面也可以提供帮助,例如开发能够限制最大音量的耳机或播放设备。此外,学校和家庭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健康教育,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听力保护习惯。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有效减少年轻一代因不当使用音频设备而导致的听力损失问题。
长期使用耳机不当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高分贝的声音刺激有可能会对听觉系统造成损伤,进而引发听力下降的问题。
2、长时间佩戴耳机可能会增加耳廓和外耳道感染的风险。
1、听力受损
我们的耳朵结构复杂,主要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和内耳这四个部分。耳廓负责捕捉声音,将其导入外耳道,然后传递到中耳,中耳中的听小骨会进一步放大声波,最后传至内耳,通过复杂的生物电过程将声波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进行解读。 这种精妙的设计不仅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也展示了生物进化的奇迹。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从耳廓到内耳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在声音信息处理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这种高度协调的工作机制,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声音通过空气传导和颅骨传导两种方式进入内耳,其中空气传导为主要途径。具体来说,声音首先被耳廓捕捉,然后通过外耳道传递至鼓膜,使鼓膜产生振动。这一振动进一步带动了中耳中的听骨链运动。听骨链的蹬骨足板振动通过前庭窗传递到内耳的耳蜗毛细胞,从而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随后,这些电信号通过听神经传输到大脑,使我们能够感知声音。
然而,长期佩戴耳机,特别是当音量控制不当,长时间处于高分贝环境下,确实可能对耳蜗毛细胞造成损害,进而引发噪声性耳聋或耳鸣的问题。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中愈发普遍,尤其是在年轻人中更为常见。许多人习惯于通过耳机来放松心情或是屏蔽周围环境噪音,然而他们往往忽略了音量过大的潜在危害。建议大家在享受音乐或娱乐的同时,也应适当控制音量,避免长时间连续使用耳机,以减少对听力的伤害。此外,定期进行听力检查也是非常必要的,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2、诱发耳部疾病
耳道疖肿:我们日常使用的耳机,大多会与耳廓前面以及外耳道软骨部直接接触,频繁使用耳机可能会对这些部位的皮肤造成反复压迫以及刺激导致皮肤损伤,引起疼痛或瘙痒,增加疖肿发生的机会。
外耳道炎:长时间佩戴耳机会引起外耳道内空气流通不畅,湿度增加,有利于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繁殖,另外部分耳机的耳塞由硅胶等材质制成,可能引发过敏,出现皮肤红肿和瘙痒,同时如果长时间使用耳机后不定期清洁,可能会积聚细菌和污垢,当耳机与耳道接触时,这些病原体可能进入耳道,引发外耳道炎。如果耳机交叉使用,还会增加传播病原体的风险。
耵聍栓塞:长期佩戴入耳式耳机,不仅会妨碍耵聍的正常排出,还会刺激外耳道的耵聍腺分泌增加并凝结成块。再加上不正确的清理方式,例如使用棉签清洁耳朵,可能会使耵聍向耳道深处推移,从而导致耵聍栓塞,引发外耳道不适和感染。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我们所处的嘈杂环境中,人们往往为了获得更清晰、更满意的声音效果,会不自觉地调高耳机音量。然而,当声音强度超过80分贝,并且每周累计使用时间超过40小时,内耳中的毛细胞就可能受到损伤,从而导致听力下降。 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耳机成为我们获取资讯的重要工具之一。然而,如何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保护我们的听力健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个人听觉健康,合理控制耳机音量,避免长时间处于高分贝环境下。同时,科技公司也应该研发更多有助于保护听力的产品,为用户提供更安全的听觉体验。
长期处于高强度噪声环境中,不仅会导致耳鸣和听力减退等听觉系统问题,还可能诱发多种与噪音有关的健康风险,如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睡眠障碍、情绪困扰以及认知功能受损等。
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健康问题,实际上都与长期的噪音暴露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怎么正确使用耳机
1、控制耳机的使用时间和音量
为了保护听力,应遵循“60-60”原则,即每次使用耳机的时间不应超过60分钟,音量控制在最大音量的60%以下。
2、注意耳机的清洁
养成定期清洁耳机的习惯非常重要,这不仅能够有效防止细菌和真菌的滋生,还能显著降低耳部感染的风险。现代人几乎每天都会使用耳机,无论是工作还是娱乐,因此保持耳机的清洁卫生显得尤为关键。正确的清洁方法可以包括使用柔软干燥的布擦拭耳机表面,以及用棉签轻轻清理耳机接口部分,但要避免水分进入内部电路。通过这些简单的步骤,我们不仅保护了自己的健康,也延长了耳机的使用寿命。 这种做法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容易被忽视的小细节其实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对于预防疾病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这也鼓励了消费者更加关注产品的维护保养,从而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保护自身健康。
3、选择合适的耳机类型
选择优质耳机或降噪效果好的耳机,可以有效提高声音质量和降低外界环境噪音的干扰;
4、选择耳机的使用环境
避免在嘈杂的环境,如地铁上、公交车上、马路边使用耳机,必要时优先选择主动降噪耳机,不要为了听清耳机里的声音而将音量调得过高,尽量把音量控制在能让自己听清楚内容的最低限度。
5、睡觉时不适宜佩戴耳机
睡觉时佩戴耳机会增加耳部结构损伤的风险,进而引发外耳感染。同时,在睡眠状态下佩戴耳机,不仅会使内耳毛细胞一直受到声音信号的刺激,导致听力疲劳,最终造成噪声性听力损伤,还会因为持续的声音刺激使大脑处于浅睡眠状态,从而影响睡眠质量,让人第二天精神状态不佳。 这种行为对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尽管现代科技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但使用不当也会带来潜在的危害。为了保护耳朵和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我们应当尽量避免在睡觉时佩戴耳机。正确的使用习惯不仅能维护个人健康,还能提高生活质量。
耳机如同我们生活中的忠实伴侣,但同时也可能成为听力的隐性威胁。正确使用耳机,守护听力健康,我们才能更好地聆听世界的各种美妙声音。
参考文献
黄选兆,汪吉宝,孔维佳. 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二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Environmental noise guidelines for the European region. 2018.
[3]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report on hearing[R/OL]. Geneva: WHO, 2021.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0020481
[4]Chadha S, Kamenov K. Regulation for control of sounds exposure in entertainment venue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9.
[5]Le TN, Straatman LV, Lea J, Westerberg B. Current insights in 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 a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pathophysiology, asymmetry, and management options. 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17;46(1):41.
[6]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 Burden of disease from environmental noise: quantification of healthy life years lost in Europe. 2011. https://apps.who.int/iris/handle/10665/326424 ,
[7]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 Environmental noise guidelines for the European Region. 2018. https://www.euro.who.int/__data/assets/ pdf_file/0008/383921/noise-guidelines-eng.pdf ,
策划制作
作者丨杨建旺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
审核丨潘春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 潘春晨医生在耳鼻咽喉科领域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其专业能力和学术成就备受同行认可。作为该领域的专家,潘医生不仅在日常诊疗工作中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还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推动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他的工作对于提高我国耳鼻咽喉疾病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对专业知识和技术不断追求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在当前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背景下,像潘医生这样的专业人才对于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优秀的医生涌现,共同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策划丨符思佳
责编丨符思佳
审校丨徐来 林林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171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