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X 5090公版卡惊艳亮相:独家液态金属散热全面升级,性能飙升超乎想象!
1月9日消息,这一代RTX 5090 Founders Edition(公版卡)最大的特点就是——薄。
相比非公版产品动辄占用3、4个插槽,“公版显卡”的设计显得更为紧凑,只需占据2个插槽,这使其特别适合小机箱使用。这样的设计不仅提升了机箱内部的空间利用率,也使得系统布局更加灵活。此外,成为唯一满足SFF(Small Form Factor)规范的5090显卡,意味着它在保证高性能的同时,还能适应更小巧的设备空间需求,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和便利性。这种设计趋势无疑迎合了当前市场对小型化和高效能产品的追求。
NVIDIA 为了使显卡更加轻薄,对 PCB 和散热系统进行了重新设计。他们采用了三片式的 PCB 设计以及双流通冷却系统,相比 RTX4090 公版卡所采用的单流通散热器,这种设计显然更为高效。这一改进不仅体现了 NVIDIA 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努力,也展示了他们在追求产品性能与外观设计平衡上的决心。通过这样的设计,NVIDIA 不仅提升了产品的散热效率,还成功地在不牺牲性能的前提下减小了体积,这无疑为玩家提供了更好的选择。
上面这张图,内部结构就看得很清楚了
另外,新散热器的一大改进在于采用液态金属材料(TIM)作为导热介质,而非传统的硅脂。由于导热效率显著提升,显卡不再需要如此大尺寸的风扇来应对575WTGP的热设计功耗。这对NVIDIA公版显卡而言是一项创新举措。
那和硅脂相比,液态金属的优势主要有哪些呢?
一般来说,有三个:
液态金属的导热性能显著优于传统硅脂,其导热系数一般维持在73W/m·K左右,相比之下,硅脂的导热系数最高只能达到11W/m·K。这一特性使得液态金属在高性能散热应用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例如,在高发热电子设备如服务器和高性能计算机中,液态金属可以提供更高效的热管理解决方案,从而提升设备的整体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这种材料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尤其是在追求更高性能和更长使用寿命的高科技领域。然而,液态金属的使用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对材料兼容性以及长期稳定性方面的考量。尽管如此,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液态金属作为高效导热介质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ps.导热系数是在稳定的传热状态下,1米厚度的材料在两侧温差为1度时,每秒钟通过1平方米面积传递的热量,单位是瓦/米·度(W/(m·K))。这一物理量对于建筑保温、电子设备散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建筑设计中,选择适当的隔热材料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物的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在电子设备领域,良好的散热设计能够保证设备稳定运行,延长使用寿命。因此,导热系数不仅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参数,也是实际应用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指标。
液态金属具备出色的流动性能,可以填充CPU与散热器间极细微的空隙,从而实现更为紧密的贴合及增强的热传导效果。
耐用性更强:液态金属因其出色的稳定性,不易挥发,从而拥有更长久的使用寿命。相比之下,硅脂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固化或流失现象,这会逐渐削弱其散热效果。 这种差异使得液态金属成为许多高要求应用场景中的优选材料。不过,尽管硅脂存在这些局限性,它依然凭借成本低和操作简便等优势,在某些场景中继续被广泛应用。用户在选择时应根据具体需求权衡利弊,以达到最佳的散热效果。
当然,液态金属的应用虽然具有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例如导电性和腐蚀性。若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短路事故。某些液态金属还可能对铝制散热器造成腐蚀,因此需要采用特定材质的散热器或采取额外的防护措施。 在我看来,尽管液态金属在提升设备性能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但其固有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制造商和使用者都必须充分了解这些潜在威胁,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确保安全可靠的应用。这不仅有助于保护设备的正常运行,还能保障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另外,液态金属的施涂和更新过程较为繁琐,对操作技术的要求颇高。
去年7月,Igor'sLab近期发现,众多品牌的RTX40系列显卡采用了成本低廉且质量较差的散热硅脂。刚开始时这些显卡的表现似乎正常,但几个月后,这种硅脂会迅速恶化,导致GPU热点温度常常超过100℃,风扇也会以100%的转速全速运转。
Igor'sLab 的分析指出,RTX 40 系列显卡普遍采用了质量较差的硅脂。这种硅脂在初期可能会因为添加了铝氧化物颗粒而表现出极佳的散热效果,但由于其油性混合物容易流失和挥发,长期来看,其散热性能会显著下降,甚至可能起到隔热的效果。 这种设计选择引发了对厂商在产品质量控制方面的质疑。虽然短期内用户可能会感受到显著的性能提升,但从长远角度来看,这无疑增加了用户的维护成本和潜在的性能瓶颈。对于追求稳定性和高性能的用户来说,这样的设计显然不够理想。因此,建议显卡制造商在选用散热材料时应更加注重质量和稳定性,以确保用户能够获得最佳的使用体验。
如今,RTX5090公版显卡更换了液态金属散热,不知其他非公版产品是否会陆续采用这种技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2096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