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器之巅对决:AMD锐龙7 8700G vs Intel i7-14700,强者恒强谁能称王?
科技快讯中文网
一、前言:尽管看起来完全不对等的对比测试对于面对玩家的DIY市场而言,商用OEM市场的规模实际上要大得多!在商用机领域进行较量,玩家可以在DIY领域尽情调试主板、内存、散热和电源等组件,从而让处理器发挥出最佳性能。然而,在OEM市场,情况并非如此,由于主机体积和散热的限制,OEM整机通常会对处理器设定一个65W的功耗上限。在这种功耗限制下,AMD与Intel的处理器性能表现会有显著差异。我们此次测试了两款产品,分别是联想启天M550台式主机和戴尔主机,前者配备了AMD锐龙78700G处理器,后者则采用了Intel酷睿i7-14700GTX1650D6的组合。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这两款处理器在OEM整机中的表现如何!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测试的是搭载AMD锐龙7PRO8700G处理器的工程样机,最终量产版本将搭载AMD锐龙78700G处理器。这两款处理器在硬件核心规格上完全相同,性能也一致,仅锐龙PRO系列处理器在企业管理和安全防护方面增加了额外功能。从规格上看,锐龙78700G似乎无法与i7-14700相抗衡,毕竟前者仅有8核心16线程,而后者则具备8个P-Core和12个E-Core,共计20核心28线程,核心数量多出一倍。此外,三级缓存方面,锐龙78700G为16MB,而i7-14700则为33MB,差距同样超过一倍。 不过,当我们观察基础频率时,会发现一些不同之处。基础频率通常指的是在默认TDP下,处理器在全核满负载状态下所能达到的频率。尽管两者的TDP均为65W,但锐龙78700G采用了台积电4nm制程工艺,而i7-14700则是Intel7制程工艺(实际上是10nm增强版),两者相差两代。因此,锐龙78700G在能效比上更为出色,基础频率可达4.2GHz,而i7-14700的基础频率仅为2.1GHz。这两个看似不起眼的数字,可能会影响两款整机的实际性能表现。在核显方面,锐龙78700G显然占据优势。其内置的Radeon780M基于RDNA3GPU架构,拥有12个计算单元(CU)共768个流处理器,运行频率高达2900MHz。此外,锐龙78700G还集成了RyzenAI引擎,其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处理器(NPU)结合CPU和GPU,可提供最高39TFLOPS的AI算力,支持本地AI工作负载,无需依赖网络或云端。相比之下,Intel酷睿i7-14700所配备的UHD770核显性能较为普通,且处理器未集成NPU。
一、前言:看起来完全不对等的对比测试
相对于面对玩家的DIY市场而言,商用OEM市场的规模确实更为庞大。在DIY领域,玩家可以自由地升级主板、内存、散热器和电源等部件,从而让处理器发挥出最大的性能潜力。然而,在OEM市场中,由于主机的体积和散热设计限制,厂商往往会设定一个固定的功耗上限,比如常见的65W。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相同的功耗限制,AMD与Intel的处理器产品也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性能。 我们测试了联想启天M550台式机和戴尔主机两款产品,前者搭载了AMD锐龙78700G处理器,后者则采用了Intel酷睿i7-14700处理器的配置。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测试的工程样机使用的是AMD锐龙7PRO8700G处理器,但最终量产版本将换成AMD锐龙78700G处理器。这两款处理器在硬件规格上完全相同,但锐龙PRO系列增加了更多针对企业管理和安全防护的功能。 从硬件规格来看,锐龙78700G似乎在核心数量和三级缓存方面处于劣势,分别只有8核心16线程和16MB缓存,而i7-14700则拥有20核心28线程和33MB缓存。然而,当我们关注基础频率时,情况变得有趣起来。尽管两者的TDP都是65W,但锐龙78700G采用了更先进的台积电4nm制程工艺,而i7-14700则使用了Intel7制程工艺(实际上是10nm增强版)。这种技术上的差异导致了它们在能效比上的显著不同:锐龙78700G的基础频率可以达到4.2GHz,而i7-14700的基础频率仅为2.1GHz。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频率差异,实际上可能决定了这两款处理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表现。 此外,在核显方面,锐龙78700G显然占据了明显的优势。其内置的Radeon780M GPU基于RDNA3架构,具有12个计算单元(CU),共768个流处理器,运行频率高达2900MHz。除了强大的图形处理能力外,锐龙78700G还集成了RyzenAI引擎,该引擎结合了CPU、GPU和神经网络处理器(NPU),提供了高达39TFLOPS的AI算力,使得设备能够在没有网络或云端支持的情况下执行复杂的AI任务。相比之下,Intel酷睿i7-14700所配备的UHD770核显在性能上显得较为平庸,且处理器本身也没有集成NPU。 总体来看,尽管在某些规格参数上,锐龙78700G处理器可能略逊色于i7-14700,但由于其在能效比和核显性能方面的优势,使其在OEM市场中依然具备很强的竞争力。这也表明,在选择商用电脑时,用户不仅要考虑处理器的核心数量和缓存大小,还需要综合考量其整体性能、能效比以及附加功能等因素。
相对于面向玩家的DIY市场而言,实际上商用OEM市场的规模要更大一些!在商用电脑市场上演一场激烈的竞争。 从这一现象来看,商用电脑市场确实展现出了其独特的吸引力和潜力。尽管DIY市场因其个性化和可定制性而受到许多消费者的青睐,但商用市场由于其稳定性和兼容性的要求,往往需要更专业的技术支持和服务。这也意味着,对于制造商来说,把握住商用市场的需求,提供高质量、高可靠性的产品,将是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同时,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对高性能、高效率商用电脑的需求将持续增长,这为OEM厂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未来的竞争不仅限于产品的性能和价格,还包括服务、品牌信任度以及对行业需求的理解等多个方面。
在DIY领域,玩家可以尽情折腾主板、内存、散热和电源等配件,从而让处理器发挥出最大性能。然而,在OEM领域,情况则大不相同。由于主机体型和散热的限制,OEM整机通常会对处理器的功耗进行限制,比如设定为65W的上限。在这种功耗限制下,AMD与Intel的处理器产品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性能。我们这里对比分析的是联想启天M550台式主机与戴尔主机这两款产品,它们分别搭载了AMD锐龙78700G处理器和Intel酷睿i7-14700GTX1650D6的组合。以下是这两款处理器在OEM整机中的表现。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测试的工程样机搭载的是AMD锐龙7PRO8700G处理器,最终量产版将搭载AMD锐龙78700G处理器。这两款处理器的硬件核心规格一致,性能也完全相同,只是锐龙PRO系列处理器增加了在企业管理、安全防护等方面的特性。从规格上看,锐龙78700G似乎在核心数量上处于劣势,只有8核心16线程,而Intel酷睿i7-14700则拥有8个P-Core和12个E-Core,总计20核心28线程。此外,三级缓存方面,锐龙78700G为16MB,而i7-14700则达到了33MB,差距明显。 然而,当关注到基础频率时,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细节。基础频率通常是指在默认TDP下,处理器以全核满负载方式运行时能够达到的频率。尽管两款处理器的TDP均为65W,但锐龙78700G采用的是台积电4nm制程工艺,而i7-14700则是Intel7制程工艺(实际上是10nm增强版),两者之间相差整整两代。因此,锐龙78700G具有更优秀的能效比,基础频率可以达到4.2GHz,而i7-14700的基础频率仅为2.1GHz。这两个看似不起眼的数据,可能会影响两款整机的实际性能表现。 在核显方面,锐龙78700G显然占据优势。其Radeon780M基于RDNA3GPU架构,拥有12个计算单元(CU),共768个流处理器,运行频率可达2900MHz。除了强大的核显性能外,锐龙78700G还集成了RyzenAI引擎,配备了一个神经网络处理器(NPU),使得CPU、GPU总共有最高39TFLOPS的AI算力,能够在无需网络或云端支持的情况下执行本地AI任务。相比之下,Intel酷睿i7-14700所搭载的UHD770核显则显得较为普通,且处理器未集成NPU。
在DIY领域,玩家们可以尽情地对主板、内存、散热系统和电源进行各种改造,从而让处理器发挥出最大的性能。然而,在OEM领域,情况则有所不同。由于主机体型的限制以及散热能力的局限,OEM整机通常会对处理器的功耗进行限制,例如常见的65W功耗上限。在这种功耗限制下,AMD与Intel的处理器产品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性能。 我们这里对比了两款OEM台式机:一款是联想启天M550,其搭载的是AMD锐龙78700G处理器;另一款是戴尔主机,它配备了Intel酷睿i7-14700GTX1650D6。这两款处理器在OEM整机上的表现如何,值得我们关注。 从技术角度分析,AMD锐龙处理器在多线程处理方面通常具有优势,而Intel酷睿处理器则在单线程性能上更为出色。然而,在受限于65W功耗的情况下,这两款处理器的表现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差异。AMD锐龙78700G虽然在多核心性能上占优,但若功耗受到限制,其多核心性能的优势可能会大打折扣。相反,Intel酷睿i7-14700GTX1650D6可能在单线程性能上更有竞争力,尽管整体多核性能可能不如AMD的处理器。 值得注意的是,OEM厂商通过软件优化和硬件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功耗限制带来的影响,但总体来说,对于追求极致性能的用户而言,OEM整机的性能表现可能无法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也提示我们,在选择购买OEM整机时,除了考虑价格因素外,还应根据实际使用需求来权衡处理器的性能表现。对于需要高计算能力和多任务处理的用户来说,或许还是选择DIY组装一台电脑更为合适。
首先说明一下,我们测试的工程样机搭载AMD锐龙7 PRO 8700G处理器,而最终量产版将搭载AMD锐龙7 8700G处理器。这两款处理器的核心规格相同,性能也几乎一致,主要区别在于锐龙PRO系列处理器在企业管理和安全防护方面提供了更多功能。从规格上看,锐龙7 8700G似乎在核心数量上不敌i7-14700,前者为8核心16线程,后者则有8个P-Core和12个E-Core,总计20核心28线程,核心数几乎是前者的两倍。此外,三级缓存方面,锐龙7 8700G为16MB,而i7-14700为33MB,差距也接近一倍。然而,在观察基础频率时,我们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基础频率通常是指在默认TDP条件下,处理器在全核满载状态下所能达到的频率。尽管两款处理器的TDP都是65W,但锐龙7 8700G采用了更为先进的台积电4nm制程工艺,而i7-14700使用的是Intel7制程工艺(即10nm增强版),两者之间存在约两代的技术差距。因此,锐龙7 8700G具备更好的能效比,其基础频率可以达到4.2GHz,而i7-14700的基础频率仅为2.1GHz。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数字,实际上可能影响到两款整机的实际性能表现。在核显方面,锐龙7 8700G无疑占据明显优势。其内置的Radeon 780M GPU基于RDNA3架构,拥有12个计算单元,共计768个流处理器,运行频率可达2900MHz。除了强大的核显性能,锐龙7 8700G还集成了Ryzen AI引擎,该引擎中的神经网络处理器(NPU)与CPU和GPU协同工作,提供高达39TFLOPS的AI算力,且无需依赖网络或云端即可处理本地AI任务。相比之下,Intel酷睿i7-14700所配备的UHD 770核显表现平平,并且处理器本身并未集成NPU。
首先说明一下,我们测试的工程样机搭载AMD锐龙7 PRO 8700G处理器,而最终量产版将搭载AMD锐龙7 8700G处理器。这两款处理器的核心规格相同,性能也几乎一致,主要区别在于锐龙PRO系列处理器在企业管理和安全防护方面提供了更多功能。从规格上看,锐龙7 8700G似乎在核心数量上不敌i7-14700,前者为8核心16线程,后者则有8个P-Core和12个E-Core,总计20核心28线程,核心数几乎是前者的两倍。此外,三级缓存方面,锐龙7 8700G为16MB,而i7-14700为33MB,差距也接近一倍。然而,在观察基础频率时,我们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基础频率通常是指在默认TDP条件下,处理器在全核满载状态下所能达到的频率。尽管两款处理器的TDP都是65W,但锐龙7 8700G采用了更为先进的台积电4nm制程工艺,而i7-14700使用的是Intel7制程工艺(即10nm增强版),两者之间存在约两代的技术差距。因此,锐龙7 8700G具备更好的能效比,其基础频率可以达到4.2GHz,而i7-14700的基础频率仅为2.1GHz。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数字,实际上可能影响到两款整机的实际性能表现。在核显方面,锐龙7 8700G无疑占据明显优势。其内置的Radeon 780M GPU基于RDNA3架构,拥有12个计算单元,共计768个流处理器,运行频率可达2900MHz。除了强大的核显性能,锐龙7 8700G还集成了Ryzen AI引擎,该引擎中的神经网络处理器(NPU)与CPU和GPU协同工作,提供高达39TFLOPS的AI算力,且无需依赖网络或云端即可处理本地AI任务。相比之下,Intel酷睿i7-14700所配备的UHD 770核显表现平平,并且处理器本身并未集成NPU。
首先说明一下,我们测试的工程样机搭载AMD锐龙7 PRO 8700G处理器,最终量产版将搭载AMD锐龙7 8700G处理器。这两款处理器的硬件核心规格一致,性能也完全相同,只是锐龙PRO系列处理器增加了在企业管理、安全防护方面的特性。
从规格上看,锐龙78700G在面对i7-14700时似乎处于劣势,毕竟它只有8核心16线程,而对手则具备8个性能核心和12个效能核心,共20核心28线程,核心数量上几乎是锐龙78700G的一倍。三级缓存方面,锐龙78700G为16MB,而i7-14700则高达33MB,差距同样显著。然而,当我们观察基础频率时,事情出现了转机。基础频率通常指的是处理器在全核满载情况下,在默认TDP下的运行频率。尽管这两款处理器的TDP均为65W,但锐龙78700G采用的是台积电4nm制程工艺,而i7-14700使用的是Intel7制程工艺(实际上是10nm增强版),两者之间存在两代的技术差距。因此,锐龙78700G凭借更先进的制程工艺,实现了更高的能效比,其基础频率可以达到4.2GHz,远超i7-14700的2.1GHz。这两个看似不起眼的数字,实际上可能决定了两者的实际性能表现。在集成显卡方面,锐龙78700G无疑占据了明显优势。其Radeon780M基于RDNA3架构,配备12个计算单元,共计768个流处理器,运行频率高达2900MHz。除了强大的核显性能,锐龙78700G还集成了RyzenAI引擎,该引擎结合CPU、GPU的算力,最高可提供39TFLOPS的AI算力,使得设备能够在本地处理AI任务,无需依赖网络或云端资源。与此相比,Intel酷睿i7-14700搭载的UHD770核显则显得较为普通,且处理器本身并未集成NPU。
从规格上看,锐龙78700G在面对i7-14700时似乎处于劣势,毕竟它只有8核心16线程,而对手则具备8个性能核心和12个效能核心,共20核心28线程,核心数量上几乎是锐龙78700G的一倍。三级缓存方面,锐龙78700G为16MB,而i7-14700则高达33MB,差距同样显著。然而,当我们观察基础频率时,事情出现了转机。基础频率通常指的是处理器在全核满载情况下,在默认TDP下的运行频率。尽管这两款处理器的TDP均为65W,但锐龙78700G采用的是台积电4nm制程工艺,而i7-14700使用的是Intel7制程工艺(实际上是10nm增强版),两者之间存在两代的技术差距。因此,锐龙78700G凭借更先进的制程工艺,实现了更高的能效比,其基础频率可以达到4.2GHz,远超i7-14700的2.1GHz。这两个看似不起眼的数字,实际上可能决定了两者的实际性能表现。在集成显卡方面,锐龙78700G无疑占据了明显优势。其Radeon780M基于RDNA3架构,配备12个计算单元,共计768个流处理器,运行频率高达2900MHz。除了强大的核显性能,锐龙78700G还集成了RyzenAI引擎,该引擎结合CPU、GPU的算力,最高可提供39TFLOPS的AI算力,使得设备能够在本地处理AI任务,无需依赖网络或云端资源。与此相比,Intel酷睿i7-14700搭载的UHD770核显则显得较为普通,且处理器本身并未集成NPU。
从规格上看,锐龙78700G似乎完全不是i7-14700的对手,毕竟它仅有8核心16线程,而竞争对手则具备8个性能核心(P-Core)和12个效率核心(E-Core),共计20核心28线程,核心数量上相差一倍。三级缓存方面,锐龙78700G为16MB,而i7-14700则高达33MB,差距也超过了两倍。然而,在查看基础频率时,我们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基础频率通常是指在默认热设计功耗(TDP)下,处理器以全核心满负载状态运行时所能达到的频率。
尽管两款处理器的TDP同为65W,但锐龙78700G采用了台积电4nm制程工艺,而i7-14700则使用Intel7制程工艺(实际上是10nm增强版),两者相差整整两代。因此,锐龙78700G具备更出色的能效比,基础频率可以达到4.2GHz,相比之下,i7-14700的基础频率仅为2.1GHz。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数据,实际上可能会影响两款电脑的真实性能表现。在核显方面,锐龙78700G明显占据优势。其内置的Radeon 780M基于RDNA3 GPU架构,配备12个计算单元(CU),共计768个流处理器,运行频率可达2900MHz。除了强大的核显性能外,锐龙78700G还集成了Ryzen AI引擎,该引擎的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处理器(NPU)与CPU和GPU共同提供最高39TFLOPS的AI算力,能够实现无需网络或云端支持的本地AI任务处理。相对而言,Intel酷睿i7-14700的核显UHD 770性能一般,且处理器本身没有集成NPU。
尽管两款处理器的TDP都是65W,但锐龙78700G采用了台积电4nm制程工艺,而i7-14700则使用了Intel7制程工艺(实际上是10nm增强版),两者在制程工艺上相差了整整两代。因此,锐龙78700G在能效比方面表现更为出色,其基础频率可以达到4.2GHz,相比之下,i7-14700的基础频率仅为2.1GHz。 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制程工艺上的更新换代,也体现在能效比的显著提升上。对于追求高性能同时又注重能源效率的用户来说,锐龙78700G显然更具吸引力。尽管基础频率较低,但得益于先进的制程工艺,它能够以更低的功耗实现更高的性能输出,这对于需要长时间运行高性能计算任务的用户而言尤为重要。此外,制程工艺的进步也为未来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可能,使得处理器能够在不牺牲性能的情况下降低功耗,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高效且环保的计算解决方案。
而这两项看似不起眼的参数,却可能决定着两款整机的实际性能表现。在核显方面,锐龙78700G无疑具备明显优势。其集成的Radeon 780M GPU基于RDNA3架构,拥有12个计算单元(CU),共计768个流处理器,最高运行频率可达2900MHz。除了强大的核显性能外,锐龙78700G还内置了Ryzen AI引擎,该引擎包含神经网络处理器(NPU),加上CPU和GPU的综合算力,最高可达39TFLOPS的AI处理能力,能够在不依赖网络或云服务的情况下执行本地AI任务。相比之下,Intel酷睿i7-14700配备的UHD 770核显则显得较为普通,且处理器本身并未集成NPU。
而这两项看似不起眼的参数,却可能决定着两款整机的实际性能表现。在核显方面,锐龙78700G无疑具备明显优势。其集成的Radeon 780M GPU基于RDNA3架构,拥有12个计算单元(CU),共计768个流处理器,最高运行频率可达2900MHz。除了强大的核显性能外,锐龙78700G还内置了Ryzen AI引擎,该引擎包含神经网络处理器(NPU),加上CPU和GPU的综合算力,最高可达39TFLOPS的AI处理能力,能够在不依赖网络或云服务的情况下执行本地AI任务。相比之下,Intel酷睿i7-14700配备的UHD 770核显则显得较为普通,且处理器本身并未集成NPU。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1917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