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与机遇:中国电影走向国际的困境与突破》
2023年,当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预测《哪吒2》的票房可能会超过70亿时,遭到了众人的嘲笑。然而,没有人预料到,他的预测依然显得过于谨慎了。
2月13日晚,《哪吒2》的票房突破100亿元大关,成为中国电影史上首部达到这一票房成绩的影片。同时,该片也跻身全球电影历史票房榜前20名,并有可能继续攀升。
不仅国内影迷的冲榜热情达到最高潮,《哪吒2》也在海外地区创下多项中国电影的新纪录。在北美和澳新地区,《哪吒2》的排片总数分别突破了700场和116场,这些数据均打破了当地近20年来华语电影的排片纪录(不含港澳台电影)。这一成绩不仅展示了影片本身的质量和吸引力,也反映了中国电影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正在逐步增强。《哪吒2》的成功,无疑为中国电影的国际化道路注入了新的动力和信心。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期待《哪吒2》的海外票房能够继续助力其在全球排名的提升。毕竟,那些位于影史榜单前列的电影,在不止一个国家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根据灯塔专业版的数据,截至2月13日,《哪吒2》的海外票房达到了86.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31万元(2月13日,该片在澳新地区上映;2月14日,在北美地区上映)。
但,与好莱坞大片频繁席卷全球市场不同,《哪吒2》以及中国电影在海外的推广依旧面临着一些结构性的难题。 《哪吒2》作为一部备受期待的国产动画电影,在国际市场上依然遭遇了种种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源自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还涉及到电影发行和营销策略的不足。尽管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如何更好地将本土文化输出到国际市场方面,仍然需要探索更加有效的路径。如何让外国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是中国电影人必须思考的问题。此外,国际市场的竞争激烈,如何在众多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也是对中国电影的一个考验。因此,中国电影要想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广泛的认可,还需要在内容创作、文化传播以及市场运作等多方面持续努力。
海外渠道的丛林博弈
中国电影出海,首先面临的就是渠道上的挑战。
尽管《哪吒2》在北美、澳新的排片总数已打破近20年华语发行商的排片纪录,但据数据显示,北美电影院总数约6000家,《哪吒2》排片占比仅约11%。同期上映的《美国队长4》,则有约4000家影院播放,约占67%。
或许有人指出,目前在国内,《美国队长4》的排片量也仅在11.8%左右,《哪吒2》则在52.8%,对待海外电影的态度与国外差不多。
但实际上,起初,国内影院为《美国队长4》的预排片比例约为30%,高于《哪吒2》最初的25%排片。然而,由于其在宣传过程中涉及与“辱华日漫”的联动以及《哪吒2》的火爆,其排片比例逐渐下降。
相比之下,《哪吒2》在北美最初据称只有两三百家影院愿意播放,后来通过发行方以及海外华人的努力,排片影院才提升至700多家,排片占比11%已是华语片的纪录(《流浪地球2》当时的排片影院数量也才为200多家)。
华语电影在海外市场上往往难以获得较高的排片率,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海外发行的门槛较高有关。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海外观众对华语电影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有限,导致一些优秀的华语作品难以进入主流院线。此外,海外发行商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具有广泛市场吸引力的影片,这也使得华语电影面临更大的挑战。 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文化输出方面的障碍,也揭示了华语电影在全球化传播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问题。为了提高华语电影的国际影响力,除了提升影片质量外,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寻找更多元化的发行渠道,同时通过电影节等平台展示华语电影的魅力,以期打破现有的局限。
国外影院的发行模式和国内完全不同。
中国实行集中式分发机制:发行公司会统一把加密数字拷贝发送给所有合作影院,影院仅需下载密钥便可进行播放。此模式覆盖范围广泛、运作高效,影片一经上映便能迅速全面铺开。
然而,在以美国为代表的海外市场,则采取了分散式的发行模式。发行方需要与每家电影院单独进行谈判并签订合同,只有达成合作协议的影院才会接受电影拷贝。这个过程对电影的质量、发行公司的资源以及谈判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国产电影往往由于缺乏认可而难以打入主流院线。
美国采用这种发行模式,与1948年的派拉蒙判决密切相关。该判决旨在抵制大型电影公司的垄断行为。
在这一判决之后,美国院线虽然在资本上控制着旗下影院,但并不能干涉影院与发行商的交易。美国电影市场上发行商和放映商必须就每部影片的上映单独进行谈判,不能由院线统一进行,发行方必须为买家提前放映制作的电影。
目前,大多数华语电影的国际发行方为CMC(华人影业)、华狮和WellGo。
WellGo是一家专注于亚洲电影发行的好莱坞本土公司,每年引进的华语片数量较少,仅有4-5部,且合作门槛较高,受制于好莱坞的发行体系;华狮电影是中国首家专门从事华语电影海外发行的公司,但其主要市场仍集中在华人社区;而CMC作为“国家队”,发行网络最为广泛,实力最强,同时也是此次《哪吒2》的海外发行方。
但即使是国家队CMC,美国的这种发行模式也对其有着诸多考验,比如发行公司的资源、投入的时间和资金以及谈判能力。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据业内人士透露,不少北美、澳新影院本身就对中国电影有一定偏见,即使影片质量高,也可能存在刻意打压的情况。
为了提高在海外渠道的影响力,近些年中国电影做了不少努力。比如CMC的成立、2012年万达收购AMC院线、以及海南自贸港政策明确提出培育本土国际发行公司、试图构建全球发行枢纽,这些行为都折射出中国电影行业对全球发行渠道的布局,希望在未来能减弱中国电影在海外渠道上的阻碍。
渠道之外,早期的宣传推广始终是中国电影走向国际的一大挑战。
据了解,此次CMC对《哪吒2》的推广已经有许多突破。
比如在纽约时代广场投放广告,提升国际曝光度;通过TikTok、Instagram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剧情剪辑视频,相关话题#Nezha2播放量超千万次,并与海外网红合作解读文化背景等等。
但对于大多数华语片来说,海外推广的模式仍然不够成熟。
据业内人士透露,美国多数电影的推广成本通常是制作成本的40%到50%,而许多中国电影在这方面的投入却连5%都不到。此外,华语电影在海外的推广仍主要依靠华人社区,难以突破现有圈层,真正走进海外主流观众的视野,这使得影片很容易陷入信息茧房,局限于华人社区内传播。 这种现象不仅反映出中美两国电影产业在市场运作上的巨大差异,也揭示了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的挑战。要提升影响力,中国电影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寻找更有效的途径来接触非华裔观众,从而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广泛的认知与认可。
文化折扣带来的难题
当然,对于华语片来说,出海最大的挑战仍然是文化差异问题。
比如《哪吒2》太乙真人的道教背景、哪吒“削骨还父”的伦理冲突,在西方语境下易被简化为“奇幻打斗”。导演饺子曾强调“用现代语言重构传统神话”,但影片中“为家族牺牲”的集体主义情结,仍与欧美个人英雄主义叙事产生隔阂。这种差异性直接反映在IMDB评分的两极分化:有些海外观众赞赏特效,却难以共情内核。
这种深层次的矛盾源自于文化符号的不可翻译性。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有一种现象叫做文化折扣(或文化贴现),即某一种文化产品由于其文化背景,对了解该文化的观众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而对于不熟悉该文化的观众则吸引力较弱。对于带有浓厚传统文化元素的中国电影而言,这种情况经常出现。
除了内容上的文化差异外,观影习惯的不同也给华语电影的海外推广带来了一些挑战。
根据美国市场调查数据显示,只有20%的美国观众愿意观看带有字幕的外语电影。《哪吒2》在流媒体平台上推出了多达六种语言的配音版本,这无疑增加了发行成本。无论是配音版还是字幕版,都对影片的准确传达提出了较高要求。更复杂的问题在于分级制度:《哪吒1》在英国曾被定为12A级,这直接排除了亲子观众群体,而这种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在之前是难以预料的。
对于文化折扣的问题,业内观点各异。有人认为,若想让中国电影在国际上取得成功,需要探索更具普遍意义的东方解决方案。例如,《哪吒2》中的“逆天改命”主题便与Z世代的反叛精神产生了共鸣。未来,中国电影应更加准确地找到文化独特性与全球话题的交汇点,避免过度表达,寻求平衡之道。
尽管行业内有些人持不同看法,但如果在电影创作初期就考虑外国观众能否理解,可能会削弱作品的独特性和深度。现阶段能够走出国门当然很好,但如果暂时无法做到也无妨。最重要的是先制作符合自身价值观的电影,逐步建立起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
尽管中国电影在海外推广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但《哪吒2》的国际表现已经开辟了新的局面。然而,这也使中国电影界意识到,真正的成功不仅仅在于某一部影片的票房佳绩,而是要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涵盖发行渠道、文化共鸣以及行业标准等方面。这条路可能比创造票房奇迹更为艰难,但却更具价值,值得全力以赴。
不过,在讨论中国电影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时,姜文曾给出过一个令人深思的回答:“什么时候中国的航母数量能够超过美国一倍,我们就有了更多的底气去谈论各种话题!”这句话不仅反映了中国在军事实力上的追求,也暗示了国际话语权的深层次基础在于国家的整体实力。 在我看来,姜文的观点揭示了一个更为复杂而深刻的现象:即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与它的综合实力密切相关。航母的数量可以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硬实力的一个指标,而电影等文化产品则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当一个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等多个方面都具备强大的竞争力时,其文化产品才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和影响力。 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文化产业的发展,还要持续推动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这样才能使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舞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3490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