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GHz频段正式开启,亚冬会迎来高速通信新时代
1月24日更新,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将于2025年2月7日至14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办。这将是继2022年北京冬奥会之后,我国再次迎来的一场重要国际综合性冰雪赛事。
为进一步满足亚洲冬季运动会的通信需求,促进技术创新,工业和信息化部已批准相关基础电信企业在运动会期间使用26GHz频段的5G毫米波试验频率。此举旨在支持他们在8K视频转播、感知通信一体化以及高低频段协同组网等方面进行技术验证。这也是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次批准基础电信企业使用26GHz频段进行试验频率的测试。
据公开资料显示,工信部于2019年6月6日发放了5G商用牌照,标志着中国进入了5G时代。然而,在当时发放的牌照中仅涉及2.6~4.9GHz的“中低频段”,对于规划中的26GHz高频段则未有提及。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一般认为26GHz频段指的是24.25~27.5GHz频段,而不是单一的26GHz频率;28GHz频段则指26.5~29.5GHz频段。这两个频段分别得到了欧盟、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支持。在当前全球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些高频段资源对于推动5G乃至未来的6G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国争相布局这些频段,不仅体现了对前沿科技领域的重视,也反映了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布局。
一般来说,24GHz以上的频谱中的高频段被认为能够提供大带宽和高速数据传输的能力。由于其波长可以以毫米来衡量,这些高频段通常被称作毫米波(mmWave)。
当然,尽管毫米波技术相较于Sub-6还处于不太成熟的阶段,并且构建相关基础设施需要更高的投入,但在5G建设的初期阶段,主要还是以Sub-6技术为主导。然而,毫米波技术拥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也更能充分展现5G高速和低延迟的优势。
我国2400~2483.5MHz频段被指定为ISM(工业、科学和医疗)频段,广泛应用于无线局域网、无线接入系统、蓝牙系统以及点对点或点对多点扩频通信系统等多种设备。这一频段的开放使用不仅推动了相关技术的发展,也为众多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如何更好地管理和利用这些频段,确保不同设备间的兼容性和稳定性,将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这一政策的实施无疑促进了国内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同时也提醒相关部门在制定标准时需兼顾技术发展与安全规范,以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2483.5~2500MHz的频段被分配给了固定和移动业务,但当前主要业务仍然是卫星无线电测定业务。
2500~2690MHz频段被分配给多种业务使用,包括固定业务、卫星固定业务、移动业务(不包括航空移动)、卫星移动通信、卫星广播以及无线电定位业务。这一频段的划分表明了国家在频谱资源管理上的细致规划与合理利用。通过这样的安排,可以有效避免不同业务之间的信号干扰,提高频谱使用的效率,为各类业务提供更加稳定的服务保障。同时,这也反映了当前通信技术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对于推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1013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