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酒后误吞19厘米长牙刷 医生紧急施救成功取出 新副标题:醉酒误吞巨型异物!医生紧急施救,惊险一刻救人生命
近日,四川绵阳发生了一起令人惊讶的事件:一名女子在饮酒后试图使用牙刷催吐,结果因为手上的泡沫导致牙刷滑落,不幸的是,这支长达19厘米的牙刷竟然直接掉入了她的胃里。 这起意外不仅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也提醒我们在尝试一些非传统方法来处理身体不适时,可能面临着意想不到的风险。我们应该更加谨慎地对待这类行为,并且在遇到健康问题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而不是自行采取可能危及自身安全的方法。
紧急就医后,近日,一名患者因误吞牙刷被紧急送往医院。幸运的是,由于就诊及时,医生通过手术成功将牙刷从患者的食道中取出。医生提醒公众,牙刷等异物一旦进入肠道,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需要进行更为复杂的外科手术才能取出。因此,若不慎吞下此类物品,应立即就医,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这种事件虽然罕见,但也提醒我们日常生活中要格外小心,尤其是有小孩的家庭,更应该把小物件放在儿童触及不到的地方,以避免类似的危险情况发生。同时,医疗机构也应加强相关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据成都市急救指挥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春节前后,每日因酒精过量需要紧急救援的案例超过百例。这些呼救主要发生在火锅店、KTV等娱乐场所。在接收治疗的患者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约为4:1,年龄大多集中在20岁至50岁之间。 这一现象反映出春节期间聚会活动频繁,人们在庆祝过程中容易过度饮酒。尽管春节期间家庭团聚和朋友聚会是传统习俗,但如何平衡欢乐气氛与健康安全值得深思。相关部门和场所应加强宣传,提醒公众适量饮酒,同时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以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
事实上,饮酒过度确实容易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特此提醒:春节期间聚餐时务必注意控制饮酒量。若实在想小酌几杯,请务必谨记以下几点建议。
1、服药期间切勿饮酒:无论你服用的是何种药物,饮用的是哪种酒,在用药期间都应避免饮酒。
另外要特别注意一点:并非只有药和酒一起吞才危险。喝酒后3天内不宜吃药,另外吃药后7天内不宜喝酒。
含有酒精成分的药品和食品也应避免,比如酒心巧克力、藿香正气水、生腌海鲜、腐乳以及某些辅料中含有乙醇的注射剂等。
2、吃点东西再喝酒
喝酒前,可先食用一些高脂肪、高蛋白或高碳水类食物,既能避免醉得太快,也能减少酒精对食管、胃产生的直接刺激与损伤。
3、不要混着喝
各种酒混在一起饮用,往往会使我们不知不觉地喝得更多。不仅如此,不同类型的酒混合饮用还会产生一种“协同效应”,这种效应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在我看来,这种饮酒方式不仅增加了酒精中毒的风险,还可能对肝脏等器官造成长期损害。我们应该倡导更加健康的饮酒习惯,比如适量饮用单一类型的酒,并且在饮酒时要注意控制节奏和总量,以减少对身体的危害。同时,公众也应该提高对健康饮酒的认识,避免盲目追求所谓的“混合饮酒体验”。
4、饮酒要适量
如果喝酒,成年人一天饮酒的酒精量建议不超过15克。
5、喝得别太快
饮酒后,乙醇能在短时间内被吸收到血液中,通常只需要30到120分钟,血液中的乙醇浓度就能达到顶峰。饮酒速度越快,乙醇浓度上升得也越快,从而较快进入醉酒状态。
6、别与碳酸饮料混喝
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确实能够增加胃部的膨胀感,从而加快酒精从胃部进入小肠的速度。由于小肠对酒精的吸收效率远高于胃部,这会导致人体更快地吸收酒精,进而更容易醉酒。 这一发现提醒我们在饮酒时应格外小心,尤其是当饮用含碳酸饮料的鸡尾酒或其他混合饮品时。了解这些生理反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控制饮酒量,避免过量饮酒带来的健康风险。同时,这也提示餐饮行业在提供相关饮品时,可以考虑标注更多关于酒精吸收速率的信息,帮助消费者做出更为明智的选择。
7、喝酒间隙多喝水
适量饮水有助于促进酒精的稀释和代谢,加快酒精从体内排出,同时也能减轻饮酒后的口渴和其他不适感。 这一建议无疑是非常实用且有益的。尤其是在社交场合中,人们常常会不自觉地摄入过量的酒精。通过增加水分摄入,不仅可以帮助身体更快地处理掉这些多余的酒精,还能有效缓解因饮酒过度而可能引发的头痛、恶心等症状。因此,这个建议不仅科学合理,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易于实施,值得大家广泛采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086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