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生命奥秘!我国科学家创造性培育单性生殖小鼠,引领生命科学新时代
1月30日消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周琪研究员、李伟研究员和李治琨副研究员,与中山大学的骆观正教授等科学家团队,利用胚胎干细胞工程技术,成功实现了两只雄性小鼠共同孕育后代的壮举。这些小鼠不仅健康出生,还创纪录地成长至成年阶段。 这一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不仅展示了生物工程技术的巨大潜力,也为我们理解哺乳动物繁殖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这项研究可能在未来为不孕不育症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同时也引发了关于生命伦理和技术应用范围的广泛讨论。
研究中,科研人员成功培育出含有20个印记区段的基因编辑孤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并将其与精子一同注入去核卵细胞中,最终实现了存活胎儿及功能健全胎盘的生成。
通过这种方式培育出的孤雄小鼠确实与普通的同类存在显著差异。它们的体重增长速度更快,当普通小鼠的体重达到20克时,孤雄小鼠的体重已经达到了大约30克。此外,孤雄小鼠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探索欲望。在旷场实验中,它们更频繁地进入中心区域,这一行为与大多数啮齿类动物倾向于沿着边缘活动的习惯截然不同。 这种现象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因为它不仅揭示了基因编辑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的潜力,也提示我们对于动物行为学的理解可能需要进行重新评估。这些发现可能会推动更多关于基因与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进一步帮助人类理解遗传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和发展过程。同时,这也引发了伦理上的讨论,尤其是在基因编辑应用于哺乳动物时应如何平衡科学进步与道德责任的问题。
不过,它们的寿命存在显著区别,孤雌小鼠的寿命较长,而孤雄小鼠的寿命只有普通小鼠的60%。
研究人员指出,当体内存在两套来自父亲的DNA时,胚胎通常会出现过度生长的现象。这种过度生长在生物学上是不可持续的,最终可能会影响其存活。尽管这些异常情况本身并不致命,但对其进行修正可以产生能够存活的个体。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0948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