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世宝藏!我国掘得115万吨中重稀土矿,开辟稀土新纪元
2月5日报道称,近期,中国地质调查局在云南省红河区域探明了一处超大型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潜在资源量达到115万吨,有可能成为国内最大的中重稀土矿床。
据悉,稀土元素家族包含17种不同的元素,分为轻、中、重三组。中重稀土元素在现代高科技、低碳能源和国防安全等领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材料。例如,每辆新能源汽车需要大约800克稀土钕。
我国的稀土资源主要集中在内蒙古的白云鄂博和四川的牦牛坪等地,以轻稀土为主,而中重稀土则主要分布于江西等地区,资源相对较少。
这主要是由于中重稀土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较低,矿产资源非常稀缺,并且分布极其不均衡。这些元素通常以离子的形式吸附在风化壳的黏土矿物中,因此很难通过肉眼进行识别。鉴于这种独特的存在形式,寻找和开采中重稀土元素变得尤为困难和复杂。此外,这也意味着相关产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特别是在当前高科技产品对稀土元素需求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不像镧、铈等轻稀土含量较高,并且主要以稀土矿物的形式直接存在于火成碳酸岩体中,这使得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岩石和矿物来识别它们的存在。 这种现象表明,在地质勘探领域,传统的识别方法仍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随着科技的进步,虽然新的分析技术不断涌现,但对岩石和矿物直观的观察依然不可或缺。特别是在寻找和开发稀土资源方面,能够快速而准确地识别这些矿物的存在对于提高勘探效率和降低开发成本都至关重要。因此,尽管现代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传统方法在实际操作中的作用仍不容忽视。
王学求进行剖面勘查取样
此次重大发现的科研团队负责人及主要贡献者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王学求及其团队。他们在2019年至2024年间,在红河地区进行了约1万平方千米的高精度地球化学调查,重点区域比例尺为1:25万,识别出6个稀土元素异常区。随后,他们进一步对其中3个关键异常区进行1:5万比例尺的深入调查,最终将研究范围锁定在大约100平方千米的核心异常区域内。
2021年,王学求带队到异常核心区开展风化壳剖面查证,发现第一个达工业品位的稀土矿层位。
随后,团队对382处河流切割等自然出露风化壳进行了剖面测量,并对338个钻孔进行了科学验证,在红河州马鞍底乡、勐桥乡和贾沙乡确定了超大规模离子吸附型稀土矿集中区,该区域涵盖马鞍底、勐桥、大寨、贾沙四个矿区,总面积达92.75平方千米。
根据两个区域的普查钻探结果,估算全区潜在稀土氧化物资源总量达到115万吨,其中高价值且急需的镨、钕、镝、铽等关键稀土元素超过47万吨,离子吸附型稀土占比高达57%。
扫描电镜下观察到的书页状高岭石结构显示,稀土离子在这些层状材料的夹缝中被有效吸附。这一发现不仅加深了我们对高岭石微观结构的理解,还为稀土元素的回收利用提供了新的可能途径。这种材料特性意味着在未来的工业应用中,我们可以更加高效地从各种溶液中提取和浓缩稀土元素,从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发表的看法:这一研究进展对于解决当前稀土资源稀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探索和利用矿物材料的独特性质,我们有望找到更环保且高效的稀土元素回收方法,这不仅有助于保护自然资源,还能推动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扫描电镜下的针状埃洛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1019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