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希望,描绘新生命:脑脊接口助力瘫痪者重获新生代
3月4日消息,据复旦大学最新发布,就在昨晚8点,全球第4例、通过脑脊接口帮助瘫痪者恢复行走能力的临床概念验证手术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成功实施。
脊髓损伤引发的瘫痪,在医学领域长期被认为是难以攻克的难题。使瘫痪者重新站立和行走,这一看似不可能的壮举,源于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加福民团队全球首次提出的“三合一”脑脊接口技术。
通过微创手术在大脑与脊髓之间搭建“神经桥”,整个过程仅需4小时,并同步植入电极。术后24小时内,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患者就能恢复腿部运动功能。 这项技术的发展无疑为瘫痪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从手术时间来看,仅仅4个小时便能完成如此复杂的操作,体现了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微创手术的高效率。而术后24小时即能看到患者恢复运动能力,更是令人振奋。这不仅意味着患者可以更快地重新获得行动自由,也预示着未来可能有更多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突破。不过,新技术的应用还需经过更多临床试验的验证,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今年1月-2月,该团队已联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成功完成全球首批3例临床概念验证手术,严重脊髓损伤患者在两周内实现自主控腿、迈步行走,标志着脊髓损伤治疗迈入“神经功能重建”新纪元。
脑机接口,在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过程中,有一种技术能够建立连接通路,让大脑中的神经元产生的脑电波被捕捉并识别,从而通过外部设备实现所谓的“意念”控制。这项技术不仅展示了人类大脑的惊人潜力,还为未来医疗康复和日常生活提供了无限可能。例如,对于行动不便的人士来说,这项技术可以让他们通过思维来操作轮椅或假肢,极大地提高了生活质量。同时,这也引发了关于隐私保护和技术伦理的讨论,如何确保这些设备不会被滥用,以及用户的数据安全,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该方案假设患者的肢体功能已经丧失,因此考虑接入外部设备,例如机械臂、遥控轮椅或鼠标。
但加福民则选择了另一条创新之路,通过植入式脑脊接口技术,在大脑和脊髓间构建了一座“神经桥”。这项技术能够采集并解码脑电信号,并对特定神经根进行精确的时空电刺激,从而帮助瘫痪者重新掌控自己的肢体,而不是依赖于外部设备。这种方法不仅为瘫痪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还展示了未来医疗科技的巨大潜力。它不仅有望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还有可能推动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据介绍,相关硬件产品有望年底进入临床。
图源:复旦大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0810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