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玉西葫芦:解锁云南人的低脂健康美食密码
西葫芦作为一种常见的平价蔬菜,在人们的日常饮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许你还不知道,它的热量竟然出奇地低,简直就是“天然减脂菜”的典范。今天,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种能够充分展现西葫芦低热量优势的独特做法,既健康又美味~ (当前时间为2025年04月17日)
低热量、水分多,还补维生素 K
西葫芦,虽然名字中有“葫芦”二字,但它其实是葫芦科南瓜属的植物,可以归为南瓜的一个品种,原产地是北美洲南部,又被称为美洲南瓜。
通常情况下,西葫芦的果实呈淡绿色,新鲜时含水量接近95%,与脆嫩的黄瓜不相上下。在炎热的天气里食用,它既能带来清凉感又能解渴。此外,西葫芦的热量极低,仅为19千卡/100克,大约是苹果热量的三分之一,这对正在减肥的人群而言十分友好。
《中国食物成分表》显示,西葫芦的维生素C含量仅为6毫克/100克。不过,2021年发表于《北京农学院学报》的一项研究指出,研究人员选取了6个西葫芦新品种以及2个市场常见品种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西葫芦维生素C含量差异明显,范围在9~17毫克/100克之间。这一含量与黄瓜、白瓜、葫芦、冬瓜大致相当,但略高于丝瓜(4毫克/100克)。
《日本食物成分表》中的数据显示,西葫芦的维生素 K 含量还算不错,为 35 微克/100 克,几乎是丝瓜的近 3 倍。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的建议,我国18岁以上成年人每日维生素K的适宜摄入量为80微克。食用半个西葫芦(约100~125克),就能够帮助一般成年人满足将近一半的维生素K需求。
1 个西葫芦约 200~250 克
维生素K的充分摄入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保障正常的凝血功能,还对骨骼健康有积极作用,既能促进骨形成,又能抑制骨吸收。此外,维生素K还有助于防止血管钙化,对于预防骨质疏松、骨折以及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不过,正在服用华法林药物期间的人群应避免大量食用西葫芦。至于西葫芦的不溶性膳食纤维(0.6g/100g)、钾(92mg/100g)、钙(15mg/100g)、镁(9mg/100g)等营养含量一般,在蔬菜中不算突出。
西葫芦的美味吃法
西葫芦的烹饪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或许就是西葫芦炒蛋和西葫芦鸡蛋饼了。不过今天要给大家推荐一种全新的吃法,既健康又快捷,还非常美味——那就是用空气炸锅制作西葫芦。
如果你尝试过云南烧烤,应该对“烤小瓜”印象深刻,这道菜以西葫芦为主料,经过烤制后口感清爽,非常适合解腻。其实,在家中完全可以借助空气炸锅轻松复刻这道美味。 在我看来,“烤小瓜”不仅体现了云南烧烤的独特风味,还展现了食材本身的天然魅力。西葫芦本身味道清淡,通过简单的烤制工艺就能激发其独特的香气,这种烹饪方式既保留了食材的营养,又减少了油脂的使用,非常符合现代人追求健康饮食的理念。而空气炸锅的普及更是让这道美食变得触手可及,让更多人可以在家中享受到地道的云南风味。这不仅是一种味觉上的满足,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用简单的方式发现食物的美好。
将西葫芦清洗干净后切成厚片(大约一指宽),表面喷少许油,然后放入空气炸锅中以180℃预热后烤制10分钟,之后翻面再烤10分钟。出炉时可根据个人口味撒上喜欢的调味品,例如烧烤料、孜然粉、黑胡椒粉或辣椒面等,即可享用。
空气炸锅版“烤小瓜”
这个做法的精髓是,西葫芦一定要切厚片,你会体会到跟平常炒西葫芦完全不同的口感,一口咬下去汁水四溢,还能保留西葫芦本身的清甜。而且这个做法用的油和调料都不多,非常适合现在想要减脂的朋友,吃一些热乎乎的食物,免去“干啃绿化带”的痛苦~
关于西葫芦,有一种说法流传甚广,称“炒西葫芦会产生丙烯酰胺,可能致癌”。这一说法或许与2013年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发布的一份报告有关。报告指出,在经过炒制的西葫芦中检测到丙烯酰胺的含量为360微克/公斤。[6]
实际上,只要是包含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食物,在超过120℃的高温烹调下都会产生丙烯酰胺。丙烯酰胺被归类为2A类致癌物,这意味着它可能对动物具有致癌性,但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表明其会对人类致癌。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红肉以及油炸食品同样属于2A类致癌物。
根据我国《第六次中国总膳食研究》的数据,我国人群平均每日丙烯酰胺的摄入量为0.175微克/千克体重,这意味着一个体重6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摄入的丙烯酰胺约为10.5微克。从数据来看,这一摄入量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公众无需过度担忧其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 丙烯酰胺主要存在于经过高温加工的食物中,如油炸食品和烘焙食品。虽然适量摄入不会对健康造成明显影响,但长期过量摄入可能会增加一定的健康隐患。因此,日常生活中还是应注意均衡饮食,减少高风险食物的频繁食用。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食品生产环节的监管,确保食品的安全性,为消费者提供更健康的饮食选择。总之,合理饮食、科学认知才是保障健康的关键。
发苦的西葫芦,别吃!
西葫芦因其清爽甘甜的口感深受人们喜爱,但偶尔也会有西葫芦带有苦味的情况出现。遇到这种情况时,切记不要食用。据2015年的报道,德国一名男子因食用了邻居种植的发苦西葫芦后不幸中毒身亡。
2020年,近日,《德国医学周刊》报道了一起因食用苦味西葫芦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一位66岁的女性患者在进食带有苦味的西葫芦后,出现了心动过速、低血压、嗜睡等症状,同时伴有消化道不适,如干燥、恶心、呕吐及便血,最终被紧急送医。经专业医生诊断,该病例为摄入含葫芦素的苦味西葫芦导致的急性食物中毒,并伴随出血性结肠炎。 这一案例提醒我们,日常生活中对食材的选择和辨识至关重要。虽然西葫芦是一种常见的蔬菜,但当其出现苦味时,往往意味着可能含有对人体有害的葫芦素。这种物质不仅会刺激胃肠道,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全身反应。因此,在烹饪前仔细检查食材是否正常,尤其是对于一些容易忽视的小细节,如味道异常或外观变化等,显得尤为必要。 此外,这起事件也反映了公众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医疗机构和媒体可以加强相关知识的普及,帮助人们了解哪些情况下需要特别警惕,避免类似意外的发生。食品安全无小事,只有从源头到餐桌都做到严格把关,才能有效保障每个人的饮食安全与健康。
西葫芦的苦味与葫芦素类物质有着密切关系,一些葫芦科植物的果实品种在特定环境下(例如土壤条件、极端温度、不同基因型品种自然杂交、授粉不完全、激素施用不当等)容易累积葫芦素,从而导致果实带有苦味。苦葫芦素对人体有害,可能引发恶心、呕吐、头晕、视力模糊、行走不稳、方向感丧失等症状,同时还会刺激胃肠道,造成腹痛和腹泻等问题,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食物安全中心曾发出提醒,指出葫芦科果实可能含有较高浓度的葫芦素,若食用带有苦味的此类果实,可能会因摄入过量而引发身体不适。因此,建议市民不要食用味道变苦或有其他异常味道的瓜菜。
为了确保食用安全,一旦发现西葫芦有明显的苦味,就需要提高警惕了,这可能是葫芦素含量较高的信号,建议不要食用,直接丢弃为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1550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