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新天眼:揭秘大气奥秘
科技快讯中文网
12月2日,据“中国气象”公众号报道,今年恰逢我国极地科学考察40周年纪念。在庆祝世界南极日的时刻,12月1日,我国在南极建立的首个国家大气本底站——中山站正式投入业务运行。 这一里程碑事件不仅标志着我国极地科学研究迈上了新的台阶,也彰显了我国在全球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研究中的积极参与和贡献。通过在南极设立大气本底站,我们能够更准确地监测全球环境变化趋势,尤其是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这对于理解全球气候系统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这也体现了我国科研人员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他们克服了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在南极大陆上建立了这样一座重要的科研设施,为全球科学家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观测平台。未来,随着更多研究成果的出炉,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将对推动全球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经过16年的科学研究与创新探索,南极中山站正式成为我国大气本底站的一员,将对南极大气成分浓度的变化进行连续且长期的业务化观测,以真实反映南极地区大气成分及其相关特性的一般状态,从而支持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这是我国首个设在境外的大气本底站,同时也是第9个进入业务运行的大气本底站。
目前,中山站已经构建了一个涵盖臭氧、大气化学、气溶胶等七大类气象要素的综合观测体系。作为南极中山雪冰和空间特殊环境与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关键部分,中山站的大气成分观测数据已被纳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南极“臭氧洞”公报》以及中国气象局的《极地气候变化年报》,并且被众多科学家引用,极大地推动了极地天气及气候变化、极地大气化学等领域的科研进展。 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我国在极地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中国在国际科学合作中所作出的积极贡献。中山站的研究成果为全球气候模式提供了宝贵的实测数据,有助于更准确地预测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同时,这也反映出我国科研人员在极端环境下进行长期、连续观测的能力和毅力,值得我们骄傲和尊敬。这些观测数据对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希望中山站能够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作出更多贡献。
目前,我国现有9个大气本底站,其中包括青海瓦里关站。此外,为了加强对气候系统关键区域的监测,在环渤海、四川盆地等地区计划增设10个大气本底站,并于今年7月开始进行为期一年的观测试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1371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