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南极极地气候奥秘,科研揭示神秘密码
科技快讯中文网
12月2日,据媒体报道,我国在南极设立的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已正式投入业务运行。这是我国首个设在国外的大气本底站,同时也是我国第9个投入业务运行的大气本底站。南极地区在全球大气环境监测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气象研究所所长丁明虎指出,极地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放大器”。中山站位于东南极大陆的拉斯曼丘陵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为观测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优势。这些数据对于深入研究南极地区大气本底的长期变化趋势、平流层与对流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不同圈层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人类活动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多年来,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气象科考队员们坚守岗位,连续执行越冬任务,确保了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为科学界提供了宝贵的南极大气成分及其变化的“历史档案”。我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建于南极,追溯到2007至2008年的第四次国际极地年,中国气象局与国家海洋局合作,在中山站共同建设了大气化学观测方舱,并配备了先进的臭氧光谱仪、辐射观测仪等设备,从而开启了我国南极大气成分观测的序幕。
2010年,中山站经过进一步升级,成功建设了高精度温室气体在线观测系统,正式开展了二氧化碳和甲烷的高时间分辨率连续在线观测业务,使我国成为继少数国家之后,第三个在南极开展此类先进观测业务的国家。截至目前,中山站已建立起涵盖臭氧、大气化学、气溶胶等七大类气象要素的综合观测体系,成为南极中山雪冰和空间特殊环境与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已拥有包括青海瓦里关在内的9个大气本底站,形成了覆盖全国主要气候区的观测网络。
此外,为进一步提升气候系统关键区域的监测水平,我国计划在环渤海、四川盆地等地区增设的10个大气本底站,已于今年7月开始进行为期一年的观测实验,这表明我国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正逐步扩大和优化。此外,我国首个设在南极的境外大气本底站也已建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1031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