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扬伟:生成式AI虽强大,工厂仍需匠心传承》
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指出,生成式AI技术在下一代工厂的应用中,能够承担约80%的制造任务,但仍有20%的工作量需要依赖熟练的人类工人来完成。 这一观点揭示了人工智能与传统制造业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尽管AI技术正在迅速发展,并在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它目前还无法完全取代人类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这20%看似较小的比例,实际上涵盖了那些需要高度专业技能、创造力以及应对突发状况能力的任务。这也提醒我们,在推动智能化转型的同时,必须重视对技术人才的培养与保留,确保人机协作达到最佳状态,共同促进产业的长远发展。
他解释称,经过两到三次内部测试后,富士康注意到其AI代理能够在缺陷修复和设备校准等领域掌握专业技能,可以处理约80%的相关任务,但随后其学习进度逐渐放缓。
因此,刘扬伟初步得出一个结论:通过运用GenAI技术,大约80%的工作可以被高效完成,而剩余的20%仍需依赖经验丰富的工人或技术人员来处理。
据悉,富士康计划借助英伟达的Isaac平台开发新一代机器人,并通过上百万次的模拟训练优化机器人“大脑”,从而保证它们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快速投入工作。
去年6月,富士康还借助英伟达Omniverse平台,打造工厂的数字孪生。
富士康通过构建工厂数字孪生系统,成功打造了一个虚拟训练环境,为团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用于模拟、测试和验证自主移动机器人与AI驱动的机械臂。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还显著降低了实际操作中的潜在风险。在我看来,这种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制造业迈向智能化的重要一步,也为其他传统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案例。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科技环境中,敢于拥抱新技术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富士康的做法无疑为我们展示了未来工厂的模样,值得行业内外广泛关注与学习。
刘扬伟指出,未来制造业的发展将高度依赖数字模拟与智能化生产。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不仅能有效应对发达国家因劳动力短缺而面临的挑战,还能帮助这些国家逐步摆脱对“进口移民劳动力”的过度依赖,为其实现经济再工业化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我认为,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科技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中的核心作用,也揭示了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通过引入先进的智能技术和自动化设备,不仅可以提升生产效率,还能降低人力成本,同时缓解社会压力。然而,这也意味着相关国家需要加大对教育和技术培训的投入,以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专业人才。此外,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还需关注由此可能带来的伦理和社会公平问题,确保科技进步能够惠及更广泛的人群。总之,随着制造业向智能化方向迈进,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将成为关键课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1524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