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高速封杀智驾?辅助驾驶安全再成焦点
7月3日,据媒体报道,近期多个地区的高速公路在施工路段开始设置“禁用/慎用智驾(辅助驾驶)”提示标识。
目前,威青高速(威海至青岛高速公路)、宁洛高速(南京至洛阳高速公路)、沪渝高速(上海至重庆高速公路)等多地的高速公路施工路段已在明显位置设置了“慎用智驾”的提示标语,提醒驾驶员在该路段注意行车安全。
从去年开始,智驾如今已成为车圈的热门关键词,从激光雷达到全场景解决方案,再到“端到端”技术,智驾正成为各大车企竞争的焦点。不少厂商纷纷打出“智驾平权”、“高阶智驾”等宣传口号,试图在这一新兴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在这一背景下,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与升级正在加速,不仅推动了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也促使消费者对车辆智能化水平的关注不断提升。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未来智驾或将真正实现从高端走向大众,成为衡量一辆车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
今年上半年,工信部出手“刹停”无序的智能驾驶宣传,自动、自主、高阶智驾、脱手、脱眼、接管等词汇被明确列为违规宣传用语。这一举措旨在规范行业宣传行为,避免误导消费者,推动智能驾驶技术发展回归理性。 从行业发展角度看,过度渲染技术能力不仅容易引发公众误解,也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形成隐患。此次监管出手,有助于引导企业更加注重技术落地与用户体验,而非单纯追求概念炒作。在智能驾驶仍处于发展阶段的当下,理性的宣传环境更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前行。
业内人士指出,近两年车企为争夺市场份额,将L2级辅助驾驶包装成“高阶智驾”“城市领航”等概念,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用户对当前智能驾驶实际能力的认知出现偏差。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这种营销策略虽然有助于提升产品吸引力,但也可能让消费者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智能驾驶技术仍处于不断演进的过程中,L2级辅助驾驶与真正意义上的高阶自动驾驶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如果企业过度宣传,不仅会影响用户体验,也可能对行业的长期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行业需要更清晰、透明的技术说明,帮助消费者建立合理的认知。
车企应明确告知消费者,当前技术水平尚无法实现完全自动驾驶,相关系统并不能取代经验丰富的驾驶员对车辆的操控。车企首先应在宣传中做好引导,让用户清楚了解技术的局限性与使用边界,同时也要让用户意识到自身在驾驶过程中的责任。只有在充分认知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保障行车安全。 在我看来,消费者在面对新兴技术时,往往容易产生过度依赖的心理。因此,车企在推广产品时,更应注重信息的透明与准确,避免因宣传不当引发误解或安全隐患。技术的发展需要时间,而公众的认知同样需要引导,唯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推动智能驾驶健康、安全地发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0987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