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友热议
2025
07-05

《永乐大典》:被阴谋论复活的文化密码

网友热议
jinting
围观5120次
0条评论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5日 16:25:06

《永乐大典》:被阴谋论复活的文化密码

《永乐大典:被阴谋论复活的文化密码》 → **《永乐大典:暗藏玄机的千年秘卷,竟被阴谋论唤醒?》**

   公元1403年,白天。明成祖朱棣下令召集学者整理古今书籍,去除冗余部分,编纂一部大型典籍,命名为《永乐大典》。 这部典籍的编纂体现了明代对文化传承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统治者通过整理和弘扬传统文化来巩固政权、统一思想的意图。《永乐大典》作为一部规模空前的类书,不仅在当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也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其编纂过程凝聚了无数学者的心血,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永乐大典》:被阴谋论复活的文化密码

   三千名儒生学者,日夜抄录民间笔记、医学方术、农事记录、杂项技艺等资料。历经五年,最终编成二万二千多卷,装订成一万一千多册,供朝廷内部保存使用。

《永乐大典》:被阴谋论复活的文化密码

   修书的先贤恐怕未曾料到,这部古代文献索引集在数百年后,竟在互联网时代成为类似《印第安纳·琼斯》电影中约柜般的存在:既仿佛是征服世界的钥匙,又像是人类智慧的终极法器。似乎只要拥有它的原本,文明便能迅速复兴、突飞猛进。 这种现象反映出人们对历史遗产的敬畏与渴望,也揭示了现代人对文化根源的深层追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越是古老的智慧,越容易被赋予超现实的意义。然而,真正推动文明进步的,或许并非仅仅是这些“神器”本身,而是我们如何理解、运用它们。

《永乐大典》:被阴谋论复活的文化密码

   这种效力,它已成为支撑“西方伪史论”中最关键的支柱之一。 在当前关于历史认知的讨论中,这一观点逐渐成为某些人构建“西方伪史论”理论体系的重要依据。尽管相关论述缺乏坚实的史料支撑,但它在部分群体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甚至被当作论证其立场的核心证据。这种现象值得警惕,历史研究应建立在客观、严谨的基础之上,而非依赖片面或断章取义的材料。对于此类说法,我们应当保持理性判断,避免被情绪化或非理性的叙事所误导。

《永乐大典》:被阴谋论复活的文化密码

   在中文网络上浏览时,很多人可能听说过西方伪史论。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古希腊、古埃及和古罗马的历史都是被人为伪造的。

《永乐大典》:被阴谋论复活的文化密码

   只批判,不解释,黄金定律也白瞎。批判西方伪造历史,进而宣称他们是落后文明,无法解释从文艺复兴到现代西方在科学、技术、政治制度等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永乐大典》:被阴谋论复活的文化密码

   因此,为了增强可信度,他们又给这个概念加上了两个基本点:一个是中国乃万物起源,另一个是西方抄袭《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被阴谋论复活的文化密码

   2020年7月7日,两册《永乐大典》(湖字册第2268-2269卷、丧字册第7391-7392卷)在法国巴黎的eaussant Lefèvre拍卖行B以812.8万欧元成交。

《永乐大典》:被阴谋论复活的文化密码

   这种观点有多流行呢?

   这么说吧,近日,国家依法关闭了一批传播“西方伪史论”的自媒体账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对这一错误观点进行了批评和驳斥。

   但在短视频平台上,由西方技术、中国元素以及抄袭手段融合而成的混合体,目前仍然是互联网情绪赛道上的烈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持续蔓延,难以平息。

   什么iPhone和蒸汽机是从《天工开物》来的、二进制是从《易经》来的,还是有大量人相信郑和宝船用的是蒸汽机,瓦特是看了中国神书才有了灵机一动,就连卖未成年科普读物的广告都拿这种说法当噱头,相当抽象。

   但遗憾的是,这张被这些人广泛引用以证明蒸汽机技术源自中国的插画,并非出自《永乐大典》。

   它来自1841年丁洪辰所著《演炮图说》第四卷第十五页,且标题明确标注这叫“西洋火轮车图”。

   智识的宣讲,并不能阻挡西方伪史论信徒的认知。

   当信徒们坚信西方就是偷了《永乐大典》实现的文明弯道超车时,我觉得,更值得探究的反而是:

   为什么人们会相信《永乐大典》这样的符号,就是文明胜负手?

   之所以会有“万物皆出自《永乐大典》”的说法广泛流传,最表层的原因在于民众心中普遍存在一种对“百科全书”的崇拜心理。这种观念反映出人们对知识系统化、权威化的向往,也体现了对古代文化典籍的敬畏与想象。 在我看来,这种说法虽然缺乏严谨的历史依据,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众文化中对《永乐大典》这一古代巨著的特殊情感。它不仅是一部文献汇编,更成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象征。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人们更倾向于将某些经典作品视为包罗万象的知识源泉,这也让《永乐大典》在民间传说中被赋予了超越其实际内容的意义。

   这是现代消费主义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在各个国家都曾出现过。 在当今社会,消费主义的影响无处不在,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特定的国家或地区,而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趋势。它深刻地塑造了人们的购物行为和生活方式,值得我们持续关注与思考。

   中国最典型的例子之一,是浙江教育出版集团在1991年推出的《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截至2016年共计销售了400万套,在儿童图书领域中堪称现象级的畅销产品。 这部百科全书的长期热销,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青少年知识启蒙的重视,也展现了优质科普读物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价值。其庞大的销量背后,既有内容编排的专业性,也有出版社在推广和发行上的成功经验。在信息获取方式日益多元的今天,这类经典读物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

   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信息传播渠道相对有限,没有互联网,人们普遍对百科全书的全面性深信不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中国社会快速转型、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它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积累的象征。 在我看来,这种现象反映了特定历史阶段人们对知识权威的依赖以及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在信息尚未高度发达的年代,百科全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承载着一种集体的文化认同感。而在教育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它也被赋予了更多象征意义,成为衡量学识与积累的重要标志。这种文化心理至今仍能在某些群体中看到影子。

   关于这书,我记得非常清楚,因为价格高达80元,但还是有很多家长给孩子购买了。

   每一次百科全书的消费热潮,似乎都源于黄金时代人们对知识的强烈渴望,但深入分析来看,“渴望”二字,不过是人们在长期缺乏知识的情况下,突然获得时所产生的兴奋与满足。

   在知识一度被权贵、教会、国家垄断的历史中,百科全书往往被视为“官方真理”的象征,他们最畅销的时代,恰恰都出现在国家转型、阶层流动、教育扩张的阶段。

   以《大英百科全书》为例,它最初的定位并非面向底层民众或普通市民,由于价格昂贵,只有少数人能够负担。然而到了工业革命中后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中产阶级的壮大,阅读百科全书逐渐成为全国范围内的一种消费潮流。

   同样的事也发生在20世纪中期的美国,面对中产阶级盲目购买百科全书的现象,当时的文化评论家曾对此进行过讽刺和批评。 在我看来,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知识的渴望与对信息获取方式的不成熟。在那个印刷品尚属稀缺资源的年代,百科全书被视为文化与教育的象征,而中产阶级的购买行为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他们希望通过知识提升自身地位的愿望。然而,这种“无脑购买”也暴露出消费主义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复杂关系,值得我们今天反思。

   “百科全书成了中产阶级的装饰品,他们通过分期付款购买那些一生都读不完的书籍,表面上说是为孩子着想,实际上只是为了掩饰对阶层下滑的焦虑。”

   从消费心理来说,在激荡的社会环境中,安全感是第一要义,购买百科的背后藏着人们对系统知识、正确答案的强烈渴望。

   你想想普通百科全书都能获得这样的声量,那这皇家御用的《永乐大典》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型、门类最全、卷帙最浩繁的古代类书,那里面能不藏着更多奥秘吗?

   基于这种对百科全书的崇拜,《永乐大典》从诞生之初就被赋予了终极智慧的象征意义。 在我看来,《永乐大典》不仅是一部规模宏大的文献汇编,更承载着古代中国对知识全面性和权威性的追求。它的体量庞大,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对文化整合与思想统一的高度重视。这种对百科全书的推崇,也体现了古人对于“全知”理念的向往,而《永乐大典》正是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

   再加上这部书籍大量遗失的背景,使其天然地契合“失落文明”这一阴谋论主题。亚特兰蒂斯制造飞碟、玛雅文明与外星人存在联系、喜马拉雅山中藏有黄金王座(并非事实)等说法,都属于这一类叙事体系。

   这套叙事的核心,始终坚信某个古代文明曾拥有超越当代的智慧或技术,但因灾难、阴谋或权力斗争而湮灭或被掩盖,其遗产一旦重见天日,便可能颠覆现有的文明秩序。 在我看来,这种叙事之所以持续吸引人们关注,不仅因为它满足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也反映了现实中对现有权力结构和知识体系的某种不安与质疑。尽管许多相关说法缺乏确凿证据,但它们在文化、文学乃至大众心理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成为探讨历史、科技与权力关系的一种隐喻。无论这些故事是否真实,它们所引发的思考本身,已经构成了现代文明的一部分。

   尽管这种失落阴谋论与文明之间的关系难以明确界定,但它们与人们内心的失落情绪有着高度的关联。

   比如,面对十九世纪工业革命,伊格纳修斯·多内利出版了《亚特兰蒂斯:大洪水前的世界》一书,并迅速成为畅销作品。书中提出人类文明起源于亚特兰蒂斯,然而这种对远古文明的想象,实际上反映了当时人们在面对快速现代化时所产生的不安与焦虑。 从今天的角度看,这种将历史与神话结合的叙述方式,不仅是一种文化表达,也揭示了社会转型期人们的心理状态。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速度之快,让许多人感到迷失,而亚特兰蒂斯作为一个被毁灭的辉煌文明,恰好成为他们寄托情感与反思现实的载体。这说明,人们对过去的重构,往往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当下。

   1882年,《亚特兰蒂斯:大洪水前的世界》初版

   再有,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出现了一些颇具争议的奇谈怪论,比如莫斯科地下藏有古代神殿,或是古代斯拉夫人早已掌握了航天技术。这些说法虽缺乏科学依据,却在民间广泛传播,形成了一种“万物起源俄罗斯”的思潮。这种现象反映了部分人对国家历史和文化身份的重新审视,也暴露出信息传播中的混乱与误导。 从社会心理角度看,这类言论往往源于对现实的不满与对过去的浪漫化想象。在国家转型期,人们容易通过构建神秘、辉煌的历史叙事来寻找认同感。然而,过度渲染非主流观点,不仅无助于理性讨论,还可能影响公众对历史与科学的基本认知。因此,加强科学普及与历史教育,引导公众以更客观的态度看待过去与未来,显得尤为重要。

   当传统的苏维埃叙事逐渐瓦解,国民普遍陷入一种“自我否定”的心理创伤,此时,阴谋论便成为了替代民族自豪感的一种精神慰藉。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原本被边缘化的叙述开始获得关注,它们虽然缺乏事实依据,却在情绪层面填补了人们对于身份认同和历史归属的空缺。这种现象反映出社会在转型期所面临的认知混乱与价值失衡,也提示我们,重建集体记忆与正面价值观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从网络流行语到现实认知,认为一切事物都能在《永乐大典》中找到出处的说法之所以广泛传播,背后也遵循着相似的心理机制。

   这既是全球化、自由贸易冲击下的一种文化防御本能,也是一剂缓解百年屈辱史创伤的精神药方。

   当外来文化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个体在世界中的位置便不再确定,认同感与安全感随之动摇。毕竟,人和群体不仅是理性的动物,更是尊严的动物。

   这种说法可能有些抽象,但如果你曾在老国企的家属院中生活过,就能真正体会到认同感和尊严的意义。从出生到退休,人们几乎一生都在同一个大院里度过,单位不仅提供了工作,也构建了他们完整的生活体系,他们的身份与尊严都与单位密不可分。

   所以,当社会发生剧烈变革,多元化的价值观开始影响他们的生活基础时,他们难以接受与以往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相冲突的观点。

   哪怕你指出,那些曾经深信的理念,可能是错误的、反智的,而对一个已经失去希望的人来说,即便这些信念并不正确,也很难让他放弃最后的精神寄托。 在我看来,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往往依赖于某些信仰或观念来支撑自己。即使这些观念本身存在缺陷,它们也可能成为个体心理上最后的避风港。这种现象反映出人性中对稳定与意义的渴望,也提醒我们在批判与反思的同时,应更加理解他人的处境与选择。

   因为对他们而言,失去了尊严,便是失无所失。

   过去经济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提升了整体生活水平,但与此同时,也使得部分人的处境在相对剥夺感中逐渐变得失落。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民族叙事往往成为一种有效的心理补偿机制:它听起来似乎绝对正确、充满正义感,甚至能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在我看来,这种现象反映出社会在快速变迁过程中,个体对身份认同和价值归属的深层需求。当现实中的不平等与竞争压力加剧时,人们更容易被那些强调集体荣誉与历史使命感的叙事所吸引。然而,这种补偿机制虽然能在短期内提供情感慰藉,却也可能掩盖结构性问题,阻碍更深层次的社会反思与改革。

   正因为世风日下、坏人太多,所以《永乐大典》成了“失落文明神器”,而我也成了“失落的好人”。

   除了认同“永乐大典说”所体现的尊严驱动外,这一观点的广泛传播也与当前时事的变化密切相关。

   《涉及阴谋论的视频:在视频分享网站(哔哩哔哩)上宣传或驳斥外国伪史的视频》的作者们在研究了2023年9月2日之前发布的302个相关视频后发现:

   “...在B站上, 相关视频发布于2019年11月...与外国伪史相关的视频数量在2021年开始上升,并在2022年达到流行高峰。”

   “反对外国伪史的视频整体上拥有更多的观众,但支持外国伪史的视频同样也可能吸引到相当一部分粉丝。过去几年中,伪史相关视频的总体数量一直在增长,尤其是在2022年。这一增长可能与当年来自“西方”的指责与污名化感受有关...外部的指责则可能让人们感到不被尊重 。”

   在网络上,许多年轻支持者可能并非反智主义者,他们将“永乐大典说”、“西方伪史论”视为文化领域中一场无形的较量,认为这是对西方美化自身历史的一种文化反击——无论这些观点是否抽象,只要能够削弱西方的话语权,即便带有阴谋论色彩,也被视为有效的手段。

   但拿虚无对抗虚无,换来的只能是虚无。

   Videos engaging in conspiracy theories: Promoting or refuting foreign-pseudohistory on the video-sharing website (Bilibili)

   无论是当前的伪史论,还是关于《永乐大典》的说法,亦或是延续千年的“老子西出函谷,入印度传教,从而衍生出佛教”的《老子化胡》传说,似乎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关注的话题其实并没有太大不同。

   想要的都是——“我是你爸爸”。

   但这种说法除了满足上层社会的精神需求之外,似乎并未对它们所宣称的敌人造成任何实质性的打击,反而可能损害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与外界沟通的能力,毕竟没有人愿意和一个总是冒充自己父亲的人合作。

   而留给我们更值得思考的问题,或许不是不断强调我们的祖先曾经辉煌过,而是我们是否还具备创造同样价值的能力。

   总不能未来人类修史的时候,发现明朝咱有《永乐大典》,现在只剩下乐和典两个字了吧?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www.news9999.cn/arts_content-111659.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科技快讯中文网-www.news9999.cn)
最新发布 欧洲热浪中命丧黄泉,却开不起空调:电价高、普及低、观念滞后  2025-07-12 11:13:56 意大利少年挖沙洞意外被埋40分钟后不幸身亡  2025-07-12 10:53:25 天价神话!爱马仕包袋拍出7200万,创历史巅峰纪录  2025-07-11 11:57:01 中国男足0-3不敌韩国引热议 官方回应行李争议风波  2025-07-11 11:24:39 头顶鹦鹉坐地铁?网友惊呼安检去哪儿了  2025-07-08 15:14:29 中国北极村首次迎高温!漠河破35℃,居民直呼见所未见  2025-07-08 15:03:06 罗马仕中层集体维权:五位高管神秘消失引关注  2025-07-08 13:14:10 透支肾脏不可逆!这5个日常习惯正在悄悄摧毁你的肾功能  2025-07-08 13:12:06 每天陪狗三小时?堪培拉立法引发热议:狗权真的要超越人权了吗?  2025-07-08 13:06:21 国足东亚杯惨败韩国,网友:绝望如大人虐小孩  2025-07-08 12:30:36 《情感反诈模拟器》遭差评反噬,半数用户直呼体验堪忧  2025-07-07 15:23:18 深圳地铁1号线突发故障引热议,官方紧急致歉:通勤族焦虑升级  2025-07-07 12:31:51 惊人数据!小镇80%居民肥胖,一日摄入热量超标准五倍  2025-07-07 11:28:17 野生菌谣言致七人‘死亡’?云南男子为博眼球被拘  2025-07-06 16:54:17 零成本代运营陷阱暗藏,民警紧急拦截助市民止损21万  2025-07-06 16:34:53 男子屡次恶意退款牟利被拘,美团出手封禁账号  2025-07-06 15:33:49 东北师大空调天价引争议:22.6万背后是文化缺失还是管理漏洞?  2025-07-06 10:39:22 《永乐大典》:被阴谋论复活的文化密码  2025-07-05 16:25:06 台风丹娜丝突发90度大拐弯,或将突袭我国!  2025-07-05 16:19:34 男子钓鱼触电重伤 鱼塘千斤鱼遭电击死亡  2025-07-05 16:18:27 日本末日预言落空!20万网友通宵围观地震直播引热议  2025-07-05 15:56:03 女子排队玩手机引误会,崩溃大喊‘我只是立着摄像头’,两女生狂道歉  2025-07-05 15:52:30 网约车司机被指靠坏门把手牟利 网友曝单日收入500元  2025-07-03 21:54:31 菜鸟回应拒绝常州队赞助:网友热议菜鸟非真菜鸟  2025-07-03 21:45:17 一份假简历赚5份硅谷工资?印度程序员的‘职场魔术’惊呆全球  2025-07-03 20:54:29
友情链接 百度权重≥5友情链接交换
文化潮流网  |  数界探索  |  文化新视界  |  深度文化说  |  智慧科技  |  财智慧  |  慧算财经  |  财经探秘  |  财经日报  |  今日财经
© 2015-2025 科技快讯中文网 时光记忆 版权所有 备案号:陇ICP备2025016403号-1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用户投稿  关于我们

页面执行时间0.01697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