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点人物
2025
08-07

风起立秋,一叶知秋,万物悄然入秋

视点人物
jinting
围观3201次
0条评论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7日 09:59:44

风起立秋,一叶知秋,万物悄然入秋

风起立秋,一叶知秋,万物悄然入秋——秋意渐浓,时光悄然流转

   2025年8月7日,迎来立秋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的8月7日至9日之间。立秋标志着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虽然天气可能尚未明显转凉,但自然界已悄然发生变化。这一节气不仅承载着农事活动的节奏变化,也寄托着人们对季节更替的感知与期待。从传统意义上讲,立秋是万物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提醒人们注意养生与生活节奏的调整。

   立秋,顾名思义,立秋之后,虽然暑气还未完全消退,但天气的整体趋势开始逐渐转向凉爽。民间也有“一场秋雨一场凉”的说法,表明随着秋季的到来,气温会逐步下降。

   每年8月7日或8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便是立秋节气。立秋意味着“开始”进入秋季,也象征着庄稼逐渐成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到:“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这说明立秋不仅是气温由热转凉的转折点,也是草木结果、孕育果实的重要时节。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反映出自然变化的细腻过程。 从现代视角看,立秋虽标志着季节的转换,但真正意义上的凉爽往往还需等待一段时间。这一节气提醒人们关注气候变化与农事安排,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观察和尊重。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适时回望传统节气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时间与生活的关系。

   关于立秋,还有一些有趣的民间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天空中有七个太阳,那时人间树木四季常青,鲜花永不凋谢,庄稼一年可以收获七次,人们生活安宁而富足。但后来,出现了一只夜猫精,它喜欢黑夜,对太阳心怀怨恨,最终化身为一个鹰嘴铁人,射下了六个太阳。最后一个太阳因恐惧而躲藏起来,世界顿时陷入黑暗。人们纷纷期盼太阳重新出现,于是选出最勇敢的人去寻找太阳。最终,人们选中了三位彝家姑娘,她们聪明勇敢,与众人一起合力消灭了夜猫精。

   消灭夜猫精后,三位彝家姑娘开始寻找最后一位太阳。她们沿着太阳消失的方向跋涉,翻山越岭,历经艰辛,却始终未能找到。随着旅程的延续,她们的头发渐渐变长,最终垂至地面,变得如雪般洁白。途中,她们遇到一位老人,老人告诉她们,必须在此地等待,直到立秋那天,一位骑马的年轻人会到来,他就是她们要寻找的第七个太阳。果然,在立秋这一天,那个年轻人如约而至,但此时三位姑娘的身体已极度虚弱。她们恳求道:“太阳,你不能离开我们。你若离开,庄稼便无法成熟,牛羊不会长大,鲜花也不会绽放。太阳啊,请快升起来吧。”最终,她们站立的地方化作三座高山,托起了太阳。从此,每逢立秋,人们都会欢歌起舞,纪念这三位为人间找回光明的姑娘。 **看法与观点:** 这个故事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和神话色彩,体现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位姑娘的坚持与牺牲精神,象征着一种无私的奉献,也反映了彝族文化中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理解。立秋这一天的庆祝活动,不仅是对传说的传承,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表达。这样的民间故事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教育意义,提醒人们珍惜自然、感恩生活。

   中国地域广阔,虽然各地气候存在差异,但目前大部分地区尚未进入秋季。此外,每年的三伏天中,最热的末伏总是在立秋后的第三天才结束。尤其是在中国南方,这个节气期间仍处于酷热的夏季,加上台风季节逐渐过去,气温更加炎热。因此,中国传统医学将从立秋开始到秋分之前这段时间称为“长夏”。

   “秋后一伏热死人”,立秋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依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处于开花结实阶段,单季晚稻茎秆逐渐充实,大豆开始结荚,玉米进入抽雄吐丝期,棉花开始结铃,甘薯的薯块迅速膨大,这些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非常迫切。如果此时遭遇干旱,将对最终的收成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的说法。

   立秋之后,气温并不会迅速下降,反而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出现回升,人们仍需经历一段高温湿热的“苦夏”。因此,持续的清热解暑和防晒防中暑工作仍不可松懈。此外,由于秋季气候干燥,应注意多饮用温热水,并适当食用一些滋阴润燥、润喉生津的食物,如百合、银耳、黑木耳和梨等,以帮助身体适应季节变化。 从实际来看,立秋虽标志着夏季的结束,但真正的凉爽往往来得较晚。这种“秋老虎”现象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仍需保持对高温天气的警惕。同时,饮食调理也应随着季节变化而调整,注重润燥养肺,有助于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进入秋季,气温降低会抑制新陈代谢和身体各项生理功能,导致内分泌失调,从而引发情绪低落。此时,做好心理调节尤为重要,积极参加运动是一种有效方式,如慢跑、散步等都能帮助改善心情。立秋之后的早晨是锻炼身体的最佳时段,此时温度适中,既不冷也不热,非常适合进行户外活动。

   饮食方面,立秋之后,进补应遵循“少辛多酸”的原则,尽量减少摄入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食物,以及辛辣、油炸食品、酒类和干燥的膨化食品。与此同时,可以适当增加酸味水果和蔬菜的摄入,以帮助养肝。相较于肉类,叶类蔬菜、花菜以及部分瓜果类食物在“淡补”方面更具优势,如茄子、鲜藕、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苦瓜等,这些清淡食材不仅有助于清暑化湿,还能更好地适应秋季的气候特点。 从健康角度来看,这种饮食调整体现了中医“顺应四时”的养生理念,强调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结构,以达到身体平衡。当前人们生活节奏快、饮食结构复杂,更需要关注食物的性质与身体需求之间的匹配。立秋后的“少辛多酸”不仅是传统智慧的体现,也符合现代营养学中对清淡、均衡饮食的倡导。

   立秋节

   立秋节,也称七月节。周代时,天子会亲自率领三公六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接秋天,并举行祭祀少嗥、蓐收的仪式(见《礼记·月令》)。汉代延续了这一习俗。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会进行祭祀五帝的活动。宋代时,立秋这天,男女都会佩戴楸叶,以顺应时令变化。还有用石楠红叶剪成花瓣簪在鬓边的风俗,也有饮用秋水吞服七粒小赤豆的习俗(见《临安岁时记》),明代延续了这些传统。清代在立秋这天,人们会用秤称体重,与立夏时的体重对比,以此来检验整个夏天身体的胖瘦变化。 这些传统习俗反映了古人对季节更替的重视,以及通过具体行为来表达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顺应。从周代的隆重仪式到清代的日常称重,可以看出立秋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这些习俗虽已逐渐淡出现代生活,但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智慧与情感,依然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思考。

   饮井华水

   凡挖掘地面形成水穴的,称为井。关于井的起源,有说法认为是黄帝所发明,也有观点归功于轰日白益。井水之中,以来自远处地脉的最为珍贵,而由附近江湖渗透而来的则稍次一等。井华水,指的是清晨第一次从井中取出的水,被认为具有治病、养颜、改善气色的功效。进入秋季后,万物趋于沉静,此时的井水最为清澈。可在立秋当天清晨取水备用,煮沸后早晨空腹饮用,有助于清火、促进排便。 我认为,井作为人类早期重要的水源获取方式,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们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的精神。井华水在传统中医中的应用,也反映出古人对饮水时机与健康关系的重视。这些古老的智慧,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借鉴。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啃秋

   “啃秋”在一些地方也被称为“咬秋”。天津地区在立秋这天有吃西瓜或香瓜的习俗,称为“咬秋”,寓意着炎炎夏日虽酷热难耐,但立秋到来时,便将其“咬住”。江苏等地同样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据说可以避免生秋痱子。而在浙江一带,立秋日则有吃西瓜配烧酒的习惯,民间认为这样有助于预防疟疾。城市居民在立秋当天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坐一起啃食,便是“啃秋”的一种形式。相较之下,农村的“啃秋”则更为豪放,他们在瓜棚下、树荫旁,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绿瓤香瓜、白生生的山芋和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大快朵颐。这种习俗不仅是一种饮食行为,更是一种对丰收的庆祝与喜悦的表达。 在我看来,“啃秋”不仅是传统节气文化的体现,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变化的敏感与适应。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样的习俗提醒我们关注季节的更替,珍惜当下的生活。它既是一种生活的仪式感,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让人们对自然、对土地怀有更深的敬意与感恩。

   今日立秋: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随着节气的更替,天气逐渐转凉,万物也悄然发生变化。立秋虽为秋季的开始,但暑气未消,仍需注意防暑降温。此时节,正是收获与播种并行的时刻,农民们忙碌于田间地头,为来年的丰收打下基础。城市中的人们也开始调整生活节奏,迎接新的季节变化。立秋不仅是一个自然节气,更是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节点,提醒我们顺应自然、珍惜当下。在这个时节,不妨放慢脚步,感受四季交替带来的美好与变化。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www.news9999.cn/arts_content-112336.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科技快讯中文网-www.news9999.cn)
最新发布 10岁存养老钱?专家呼吁:女性养老需政策倾斜,退休年龄应提前5年  2025-08-07 10:08:27 风起立秋,一叶知秋,万物悄然入秋  2025-08-07 09:59:43 《安家》《三十而已》取景地惊现天价拍卖:单价直逼43万一平  2025-08-04 15:44:51 宋英奎车内突发意外离世,曾涉酒驾风波引关注  2025-08-04 14:50:46 育儿补贴新风暴:梁建章呼吁全面生育福利时代来临  2025-07-29 15:06:07 雷军雨中健身引热议:硬核打卡登上热搜榜首  2025-07-29 15:03:00 抗癌网红雯仔去世:20岁少年与病魔抗争两年终离世  2025-07-28 12:40:24 尹烨:中年不油腻,可能是个狠角色?  2025-07-26 10:19:39 华大CEO尹烨预言:人类寿命或将突破150岁,美国医疗水平竟不如中国?  2025-07-23 07:13:54 野兽先生首秀中国直播,快手独家引爆视听盛宴  2025-07-22 14:19:46 段永平力挺:茅台腾讯胜过银行存款,投资逻辑大揭秘  2025-07-22 12:06:41 黄仁勋:CEO不是荣耀,是终身挑战,80岁仍不退休  2025-07-21 15:15:02 高学历海归扎堆!2025港姐14强惊艳亮相,审美颠覆想象  2025-07-19 09:56:49 华裔影星意外坠亡引震惊:43岁生命戛然而止  2025-07-18 13:46:11 黄仁勋北京现身什刹海:科技大佬与神秘女子深夜互动引猜测  2025-07-18 13:03:27 王嘉尔携《MAGICMAN 2》空降Apple Music 1,开启音乐新纪元  2025-07-18 12:59:09 黄仁勋:血脉里的中国根,灵魂中的美籍身份  2025-07-18 12:57:45 男子为看海偷车骑行1000公里被抓  2025-07-15 12:08:25 胡锡进力挺出轨门女生:律师发声称私德争议或可申诉撤销处分  2025-07-14 14:51:03 卫星视角下的乌鲁木齐:7平方公里里的2000年变迁  2025-07-13 13:56:31 三哥太猛!印男子徒手抓巨型眼镜王蛇,动作帅到像在玩梗  2025-07-13 13:42:28 黄仁勋身家破1440亿,超越巴菲特登顶全球富豪榜前列  2025-07-12 09:51:30 嫩叶可食,老茎能用,这蔬菜低卡又爆水!  2025-07-11 12:01:07 7200万拍出!原版爱马仕柏金包创历史天价成交  2025-07-11 11:25:56 甲亢哥欧洲行:被问最爱国家,他脱口而出‘中国’!  2025-07-10 11:16:56
友情链接 百度权重≥5友情链接交换
文化潮流网  |  数界探索  |  文化新视界  |  深度文化说  |  智慧科技  |  财智慧  |  慧算财经  |  财经探秘  |  财经日报  |  今日财经
© 2015-2025 科技快讯中文网 时光记忆 版权所有 备案号:陇ICP备2025016403号-1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用户投稿  关于我们

页面执行时间0.0173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