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米价格飙涨!每斤近20元,刷新涨幅记录超80%!
财联社2月14日讯(编辑马兰)在并未遭遇减产的一年里,日本大米价格却出现了80%的涨幅,这背后显然有着特殊的原因。
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统计,1月东京都地区的大米价格大幅上涨,1袋5千克的越光米报价为4185日元,约合200人民币,较去年同期上涨了71.5%。
截至1月27日当周,日本大米平均零售价较去年同期上涨82%至3688日元。
与此同时,去年7月,国际米价大幅下挫近18%,之后一直在2022年以来的低点附近波动。亚洲基准泰国白米的批发价格甚至在本周跌至202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与此同时,越南5%碎米的出口价格相较于2023年11月的高点,跌幅达到了40%。这一趋势在2025年2月依然未见明显改变。
据专家指出,全球大米价格下滑主要是由于供应量的增长,特别是印度重新进入市场,导致了历史性的大米库存。此外,越南的冬季水稻收获季节即将来临,加之良好的天气条件预示着丰产,这可能会进一步压低国际米价。
在日本米价逆势上涨的背景下,这一现象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尽管日本国内稻米生产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劳动力老龄化和高昂的生产成本,但这种价格上扬趋势似乎并未受到国际市场的直接影响。然而,考虑到稻米作为基本生活物资的重要性,以及其价格波动可能对低收入家庭带来的冲击,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在全球粮食安全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单一国家农产品价格的异常变动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因此国际社会有必要对此保持警惕,并探讨如何通过合作来稳定全球食品市场。 这样的价格上涨不仅反映了国内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也可能预示着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广泛的价格波动。因此,除了关注短期的市场动态外,还需要从长远角度出发,探索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
脆弱系统
日本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农业保护政策,其中大米的自给率达到了100%,这意味着几乎不需进口大米。从这个角度看,日本高度依赖本土生产,其供需关系显得十分脆弱。
尽管2024年日本曾报告过雨水短缺的问题,但据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周五表示,去年日本的大米收成却比之前有所增加。
供应方面,日本官方表示生产量并非造成短缺的原因,而是分销系统出现了问题,导致市场供应不足和价格攀升。不过,政府没有具体说明问题的细节,这使得很多消费者感到不安。
去年,还有媒体和业内人士分析称,日本此次大米短缺一方面与2023年的收成欠佳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大量涌入的游客增加了大米的消耗量。然而,相关数据却并未支持这一观点。
尽管2023年和2024年经历了创纪录的高温,导致优质大米的收成比例下降,但日本在过去的两年里,整体稻米产量仍然维持在历史平均水平。这表明日本的农业系统在面对极端气候挑战时,展现出了较强的适应性和韧性。 这种稳定的成绩离不开政府和农民们长期的努力与创新。从引入耐热品种到改进灌溉技术,这些措施有效地缓解了高温对水稻生产的负面影响。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趋势的持续,未来几年内农业部门仍需不断调整策略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新挑战。
此外,尽管2024年日本接待了超过3000万外国游客,但从总体大米消费量来看,这些游客的影响几乎微不足道。 尽管2024年日本接待了超过3000万外国游客,但这一庞大的数字并未在大米消费总量上留下显著痕迹。这表明,尽管旅游业蓬勃发展,但日本国内的大米消费习惯仍然保持着稳定且独立的趋势。外来游客可能更倾向于体验城市生活和尝试各种国际美食,而非传统的日本饮食文化,因此对大米的需求并没有大幅增加。这也反映出,即使面对日益增长的国际游客潮,日本的传统生活方式依然坚挺,为这个国家的文化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供应未出现大幅短缺,消费也未出现大幅增长的2024年,日本米价却出现了突飞猛进的上涨,这让众多经济学家感到困惑。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这场影响日本的米荒背后更多的是人为因素所致。
僵化与亏损
日本农村社区拥有相当强大的选举影响力,这迫使日本政府长期优先保护其国内的稻米生产商。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对稻米征收了高达778%的进口关税,排除了来自海外的竞争。
这项政策的确保护了日本大米生产者的利益,却使日本大米交易市场变得僵化,在供给和需求发生大幅波动时,日本消费者几乎无法获得任何缓冲。
与此同时,在日本,政府一直对大米市场进行调控,以维持较高的米价来保护农民利益。然而,在新冠疫情期间,日本的大米需求大幅下降,迫使政府鼓励农民改种其他经济效益更高的作物。
在疫情过去后,国际和日本国内的大米需求已恢复并激增,在这一情况下,日本政府迟迟没有开放进口,导致市场供不应求。2024年,日本政府爆出大米储备创下新低的消息,进一步引发了消费者的抢购。
说到此处,日本的大米短缺似乎是历史矛盾累积而成的问题,但另一则消息或许能更好地解释去年下半年日本大米价格为何突然飙升。 去年下半年,日本大米价格的急剧上涨引起了广泛关注。尽管长期以来大米生产与消费的不平衡一直是困扰日本农业的一个老问题,但真正导致价格快速上涨的原因可能是进口限制政策的调整。今年年初,政府为了保护本土农民的利益,进一步收紧了对外国大米的进口配额。这一政策变化使得市场上的大米供应量骤减,供需关系的变化直接推动了价格的上升。 此外,极端天气事件也对稻米产量造成了影响。去年夏季,日本部分地区遭遇了严重的洪涝灾害,这不仅破坏了大量的农田,还导致了稻谷的减产。自然灾害的影响叠加政策调整,共同加剧了大米市场的紧张局势。 这种现象也反映了日本农业政策在应对全球变化时面临的挑战。随着全球粮食市场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增加,如何平衡国内农业生产与国际市场的开放性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政府需要更加灵活地调整政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环境,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 看来,单纯依靠保护性政策来维持大米价格稳定已难以满足当前的需求。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引导,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2024年6月,日本最大的农业银行——农林中央金库由于持有外债而遭受了巨额损失。截至去年6月30日的季度,该银行净亏损4130亿日元,并且预计在截至今年3月的财年中,累计净亏损将达到1.5万亿日元(约100亿美元)。
农林中央金库的股东包括日本农业合作社(JA)、渔业合作社、林业合作社及其相关联合会等。该银行的设立旨在支持日本的农业生产,这是日本政府的一项重要举措。
其中,负责大米购销的JA有至少60兆日元的资金存放在农林中央金库,据分析,正常情况下,JA每年预计可获得3000亿日元的收益回报。
去年8月,农林中央金库因亏损决定向成员合作社筹集约1.3万亿日元的新资本,这一数字比原定的1.2万亿日元有所增加。这引发了部分日本民众对米价上涨的担忧,认为这可能与资本筹集有关。 这一举措不仅反映了农林中央金库当前面临的财务困境,也揭示了其在农业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此次增资计划虽然有助于缓解资金压力,但是否会对农产品价格产生影响仍需进一步观察。此外,这也提醒我们,在支持金融机构的同时,需要更加关注其运营透明度和风险管理能力,以确保整个农业产业链的稳定发展。
然而,质疑无法解决当前日本大米短缺的问题。日本政府已决定出售紧急储备中的21万吨大米,这相当于日本年消费量的3%。3月初,日本政府还将招标15万吨大米,并于当月中旬开始交货,以缓解供应不足的状况。
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指出,为了提升农业体系的韧性,日本需要实施灵活的农业政策改革。
从宏观角度来看,保护主义政策和孤立的市场区隔已经难以应对气候变化与市场压力,这不仅限于日本农业领域,在更广泛的政治层面上也面临同样的挑战。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愈发紧密,单一国家或地区的孤立措施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加剧矛盾和冲突。 例如,日本农业面临的困境只是全球性问题的一个缩影。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频发,以及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仅靠一国之力采取封闭措施是远远不够的。相反,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应对策略,共享科研成果和技术经验,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此外,跨国企业也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来,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促进全球经济稳定增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08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