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探索电池文本挖掘新境界
2月15日报道,2025“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年度会议暨第二届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将于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召开。
中国科学院院士、平台理事长欧阳明高在演讲中提到,大模型正在重塑研发模式,AI技术正深刻地影响着电池的研发方式。尽管如此,要实现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还需要克服许多基础理论和技术工艺上的障碍。 这种观点表明了AI技术在推动电池技术研发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指出了当前技术面临的挑战。这不仅是对科技进步的一种肯定,也提醒我们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需要关注基础研究和工艺改进,以确保技术能够真正落地应用。
好难好难的事情怎么办?靠 AI,再牛的科学家,一个人在实验室也搞不出来,不太可能比过 AI。
他认为,全固态电池的研发面临着固固界面、锂金属负极应用、硫化物电解质稳定性和生产工艺这四大核心挑战。传统的研发方法已经难以满足需求,因此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文献AI读取、报告AI撰写、模型AI计算和优化AI实施”。
谈及DeepSeek,欧阳明高指出,它在电池知识问答和电池文本挖掘任务上的表现非常出色,而在电池设计任务上则展现出了一定的总结能力,不过在科学分析方面还有所欠缺,未来仍需依赖垂直领域的专业大模型来弥补这一不足。
查询发现,去年,复旦大学汪莹团队通过AI高通量计算,将材料筛选效率提升了百倍,加快了硫化物电解质适用方案的开发进程。
欧阳明高去年还指出,如果全固态电池能够达到1%的市场份额,也将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然而,中国在关键专利申请数量(丰田拥有1300多项专利,而中国不到百项)和基础科学研究(美国在电化学机理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方面仍然存在差距。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0779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