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助手作弊潮:面试现场再现惊心动魄一幕
3月16日消息,据美国CNBC3月10日报道,一位名叫Chungin“Roy”Lee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学生,巧妙利用了远程面试的不足之处,在镜头外借助AI工具帮助自己为招聘经理提供最优答案。
这位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21岁学生称,现在每个人都在利用AI辅助编程。据CNBC看到的相关文件显示,学校已经启动了针对他的纪律处分流程。
Lee创立了一家名为“InterviewCoder”的公司,声称其服务旨在协助软件开发者在求职面试中脱颖而出。这家公司的特色在于提供一种快速响应的AI助手,能够帮助用户编写代码、优化现有代码,并且生成易于理解的结果说明。然而,这样的服务引发了关于诚信与公平性的讨论。 在我看来,“InterviewCoder”虽然在技术上展示了人工智能的强大潜力,但它的核心理念似乎偏离了职业发展的初衷。编程能力不仅关乎技术本身,更是一种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依赖此类工具可能让求职者在短期内获得优势,但从长远来看,这可能会削弱他们真正掌握技能的机会。此外,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雇主希望看到的是应聘者的实际水平,而非由AI代劳的作品。 尽管如此,这项服务确实反映了当前社会对高效学习方式的需求。随着科技的进步,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职业道德之间的关系将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或许未来可以通过设置更加严格的使用规则或透明度要求来解决这一问题,确保这类工具既能辅助个人成长,又不会破坏行业内的公平竞争环境。
据透露,面试官们正面临一种困扰,他们需要判断求职者是依靠自身能力答题,还是在借助人工智能的帮助。有知情人士指出,当前存在一些作弊工具,这些工具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在面试环节为软件工程师提供实时编程问题的答案。这类工具能够分析书面或口头提出的问题,并迅速生成相应的代码解决方案。
为此,面试官还练就了一些“反作弊”功夫:留意候选人眼睛是否瞟向一旁、眼镜上是否反射出其他应用的画面,以及回答是否听起来像排练过或与问题不符等线索,甚至是留意候选人是否会在作答过程中频繁停顿并说“嗯……”。“我会听到一个停顿,然后‘嗯’,突然间,答案就完美无缺了。”
Interview Coder 的网站称,其虚拟面试工具能够抵御 Zoom 和 Google Meet 等公司服务中可用的屏幕检测功能。
谷歌CEO皮查伊在今年2月的一次内部会议中,就是否采用混合模式进行面试的问题询问了招聘副总裁Brian Ong。这一细节引发了外界对于谷歌面试方式变化的关注。与此同时,公司管理层也频繁收到员工关于“何时能恢复现场面试”的疑问。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谷歌似乎正面临一种平衡:既要适应远程办公带来的灵活性,又要满足员工对面对面交流的需求。这种矛盾在大型科技公司中并非孤例,但谷歌作为行业的领军者,其选择无疑会对整个行业产生深远影响。我个人认为,这种过渡期的挣扎反映了现代职场文化的复杂性——技术的进步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工作,但也让传统的人际互动显得尤为珍贵。如何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将是未来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而谷歌的决策,或许将成为其他企业的重要参考。
据报道,近期,多家知名企业如德勤、Anthropic以及亚马逊纷纷开始采取行动,强调在招聘过程中对诚信的要求。例如,亚马逊的发言人Margaret Callahan明确指出,公司希望求职者在面试或评估环节中承诺,不依赖未经授权的人工智能工具。这种做法反映了企业对于公平竞争环境的重视,同时也传递出一个信号:无论技术如何进步,人类的基本诚信仍然是职场中不可或缺的核心价值。 在我看来,这一举措不仅是对企业自身品牌形象的一种保护,也是对所有求职者的公平负责。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工具被应用于求职准备中,但这些工具并非总能完全替代真实的个人能力。过度依赖AI可能会掩盖求职者的短板,甚至导致企业误招不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因此,企业重新强调传统面试形式的重要性,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候选人的综合素质,包括沟通能力、逻辑思维以及应对压力的表现。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否定技术的作用。相反,在合理范围内利用AI辅助招聘流程,可以提高效率并降低偏见风险。但关键在于划定界限,确保技术成为辅助而非主导。毕竟,无论是求职者还是雇主,最终都需要建立在信任与真实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双赢的结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1061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