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搜索技术禁用引发全球瞩目:中国维护网络安全立场坚定
3月18日了解到,根据美国媒体的报道,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多个部门近期已告知员工,中国的AI模型深度求索(DeepSeek)被禁止在政府设备上使用。
我国对此作出回应表示,“我们始终坚决反对滥用‘国家安全’概念,避免将经贸和科技领域的正常交流与合作政治化。同时,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捍卫本国企业的正当权益。”
在这之前,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美国国会提出了《2025年美国人工智能能力与中国脱钩法案》。该法案的核心内容涉及禁止美国人在中国境内参与或推动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发展,同时禁止下载或使用特定的人工智能工具如DeepSeek,一旦违反,将被视为犯罪行为,最高可面临20年的刑期。 这一法案的提出无疑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美国试图在科技领域与中国拉开差距的一种策略,但其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复杂的意图。人工智能作为未来科技发展的关键领域,全球各国都在积极布局,而中美两国的竞争尤为激烈。在这种背景下,通过立法手段限制技术交流,不仅可能加剧双方的技术对立,也可能对全球科技合作造成负面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单方面的限制措施是否真的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仍值得商榷。技术的发展往往是开放与合作的结果,人为设置障碍可能会促使中国加速自主研发进程,反而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地位。此外,这样的法案也可能引发国际社会的不满,损害美国在科技领域的国际形象。 总之,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是摆在各国面前的一道难题。希望未来能够看到更多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一味地通过限制和对抗来解决问题。
根据最新方案,与中国高校、大学或实验室的合作可能触犯法律,个人最高面临100万美元的罚款,企业则可能被处以高达1亿美元的罚金,并需承担三倍赔偿责任;同时,这种行为被视为加重情节,涉及技术转移的非美国公民甚至可能被驱逐出境。 这一政策调整无疑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在国际科技交流领域,某些国家正在收紧规则,试图通过严苛的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技术优势。然而,这样的做法是否能真正实现其初衷仍值得商榷。一方面,全球化的科技发展本应建立在开放与合作的基础上,过度限制正常的学术交流不仅会削弱国际合作的效率,也可能损害全球科研共同体的整体利益;另一方面,这种一刀切的措施可能让一些无意违规的研究人员或机构陷入不必要的困境,影响学术自由和创新活力。 无论如何,如何在国家安全与国际科研合作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未来各国政策制定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077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