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动态
2025
03-26

《一颗明星AI公司的陨落之谜》

企业动态
jinting
围观8117次
0条评论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26日 09:34:19

《一颗明星AI公司的陨落之谜》

揭秘一颗明星AI公司的辉煌与骤然陨落:行业震动的背后真相

   一家曾经被寄予厚望的AI企业如今深陷困境,其遭遇如同一片“危险沼泽”,正为那些追逐AGI梦想的所有AIAgent公司敲响警钟。

《一颗明星AI公司的陨落之谜》

   据虎嗅独家了解,获得Atom Capital和IDG资本投资的人工智能Agent平台公司澜码科技,在其“薪资偿付计划”上出现了“重大违约”。

   据多位独立信源向虎嗅提供的信息显示,按照2025年初达成的协议,澜码科技原定于2025年2月28日前支付首期款项,但通过多位前员工账户流水核实,截至目前仍未见履约行为。据上述信源向虎嗅透露,澜码方面称,公司将把欠薪偿还时间推迟至2025年6月。

   据内部人士透露,2024年11月29日,澜码科技在上海总部召开了一场全员会议。会上,澜码科技创始人周健重申了公司的承诺,他表示:“我们最迟会在12月底解决公积金相关问题,并尽最大努力确保12月份各项工作恢复正常。”

   剧情未能达到周健的预期。据多位前澜码员工向虎嗅透露,截至2025年3月中旬,公司目前仅剩不到20名员工,涵盖工程、算法、产品、HR以及财务等部门,而这些员工的工作重心也仅限于维持现有客户的售后支持。

   针对澜码现有的经营状况,以及公司在过去一两年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虎嗅迅速联系了周健,然而截至发稿时,他尚未作出任何回应。

   若时光倒流至24个月前,那时的周健如同当下无数追逐人工智能梦想的探索者一般,满怀信心。他刚辞去了某RPA独角兽企业的首席技术官职务,携手一群来自Google、IBM、腾讯、字节跳动、阿里巴巴以及依图等顶尖科技公司的精英骨干,踏上通往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征程。2022年11月,当周健敏锐捕捉到ChatGPT带来的巨大机遇时,他果断放弃稳定职位,全身心投入这一领域。仅仅三个月后,即2023年2月,他在上海徐汇区正式注册成立了澜码科技(简称“澜码”)。值得一提的是,澜码的创立时间甚至早于百度发布文心一言的首场活动47天,而这一时间点距离今天——2025年03月26日已过去近两年之久。

   他还有另一个广为人知的“江湖身份”,是李开复的关门弟子。2023年4月,在周健创业初期,他曾多次向媒体提及自己的这一身份——既是李开复的门徒,又是ACM世界冠军。在他看来,ACM世界冠军的头衔更为珍贵。值得一提的是,另一位ACM世界冠军是第四范式创始人戴文渊。(虎嗅注:ACM即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然而,这些光环与头衔并没有帮助澜码摆脱资金链断裂、拖欠薪资以及核心团队成员相继离职等多重打击。

   虎嗅了解到,澜码的“危机”在2024年10月逐渐显现。当时,公司因资金链断裂陷入困境,创始人周健虽努力寻找新的融资机会,却未能成功吸引投资者。根据公开信息显示,澜码自成立以来仅获得过一轮融资,该轮融资发生于2023年8月,投资方涉及知名机构Atom Capital和IDG。

   澜码的资金危机不仅仅是一时的资金问题,其背后暴露出的是更为复杂的管理与战略失误。这家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似乎迷失了方向,不仅组织架构存在诸多漏洞,还盲目追逐不切实际的目标。这些问题是许多AI初创企业面临的共同挑战——缺乏清晰的战略规划、过度扩张导致资源分散,最终陷入困境。在我看来,这类公司需要从根本上审视自身的运营模式,重新定义核心价值,否则即使渡过眼前的难关,未来仍可能面临类似的危机。 发表看法:AI初创企业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往往容易忽视基础管理和长远规划,这种短视行为无疑是行业发展的隐患。希望澜码的经历能为其他同行敲响警钟,促使整个行业更加理性地看待技术与商业之间的平衡关系。

   接近澜码的人士向虎嗅透露,“澜码走到今日境地,最大的问题在于管理层面。公司的组织架构长期处于混乱状态,甚至在两年的时间里,销售的提成方案都未能确定下来。”李明(化名)是澜码裁员的最后一拨员工之一,他提到,今年1月发生的裁员事件是他经历的最大规模的一次。在他看来,澜码有着良好的愿景,并且得到了明星资本的支持。“周健本人确实具备技术能力,但后来由于决策上的多次失误以及对问题的忽视,最终导致澜码陷入困境。”李明表示。

   近期,关于澜码所面临的危机,我们采访了多位前员工、中高层管理者,以及与澜码有过合作的行业专家和投资界人士,力图揭开这场风波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是技术开发还是市场布局,澜码都曾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然而,种种迹象表明,这家公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管理上的短板和战略上的偏差。从外部来看,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而内部则似乎未能及时调整步伐以应对变化。这不仅让澜码错失了一些关键机遇,也让其核心业务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我看来,澜码的困境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方面问题交织的结果。一方面,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但如何将技术转化为实际价值,同时满足市场需求,是每个企业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企业的文化和组织架构是否能够跟上节奏,也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希望澜码能够通过这次危机,真正反思并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毕竟,只有不断优化自我,才能在瞬息万变的行业中站稳脚跟。

   澜码的故事本质上提供了一种警示:在2025年Agent技术热潮兴起之前,它或许可以为那些盲目追逐技术风口的人敲响警钟。这家曾经站在技术革新前沿的企业,如今却在资本寒冬中显得格外孤立无援。澜码的衰落并非偶然,而是技术理想主义与商业化实践之间无法弥合的鸿沟所致。更为严峻的是,在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巨头凭借庞大的生态体系强势入场后,澜码原本依赖的时间窗口优势,竟演变为难以摆脱的沉重枷锁。 从表面看,澜码的问题源于技术和市场的错配;但深层次分析,则是其对自身定位缺乏清晰认知的结果。一个初创公司若一味追求技术上的极致完美,而忽视市场需求的真实反馈,迟早会陷入困境。反观那些成功的大厂,它们之所以能够迅速占据市场高地,不仅在于技术实力,更在于敏锐捕捉用户需求的能力。因此,对于所有试图在新兴领域站稳脚跟的企业而言,澜码的失败案例无疑是一面镜子——它提醒我们,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但脱离实际需求的技术终究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我的观点是,技术创业需要理性规划而非盲目跟风。企业在追逐技术潮流的同时,必须兼顾商业逻辑和社会价值,只有这样才可能避免重蹈覆辙。同时,我们也应警惕行业内的浮躁情绪,避免因一时热度而忽略长远发展的重要性。毕竟,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靠短期红利堆砌而成,而是基于扎实的基础建设与持续的创新能力。

   随着DeepSeek和宇树的相继爆火出圈,越来越多怀抱梦想的人开始渴望复制它们的成功。然而,大家都不愿意成为下一个失败案例——比如澜码,这让人不禁感叹创业路上的复杂与多变。实际上,这条道路从来不会轻易给人以成功的承诺。在AI创业领域,有一条难以打破的规则:能够踩准风口仅仅是获得入场资格,而真正想要脱颖而出,还需要同时具备技术实力、商业眼光以及卓越的组织管理能力。 在我看来,DeepSeek和宇树之所以能迅速崛起,不仅是因为它们敏锐地抓住了市场机遇,更在于它们背后团队对技术和产品精益求精的态度。反观那些折戟沉沙的企业,则往往只看到了表面的机会,却忽视了背后需要付出的巨大努力。因此,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创业者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成功绝非偶然,它需要扎实的基础、持续的创新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当前AI行业热度空前,但盲目跟风并不是明智之举。每个企业都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阶段制定适合自己的战略,而不是一味追求热点。只有这样,才能在这片竞争激烈的红海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蓝海空间。 总之,对于所有怀揣梦想的人来说,AI创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想在这个领域站稳脚跟并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始终坚持以价值为导向,不断打磨自身核心竞争力,最终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01“暴雷”的180天

   在2024年10月澜码遭遇资金危机之前,一个暗雷已经埋在它身旁。

   在2024年3月,澜码产品一号位离职。在2024年3月之前,澜码的业务主要以企业级Agent平台AskBot为主。

   虎嗅独家获悉,在澜码内部,产研部门与商业化部门被并列为一级部门,由于创始人周健此前并未有过做“产品一号位的经历”,所以在澜码2024年3月以前,产品一号位对公司很重要。而“复杂的人际”让产品一号位的权重进一步加强:澜码在创立之初,就构建了某种“二元体系”公司内部CEO周健和合伙人程文渊扮演着两大灵魂人物。

   从分工上,周健主管产研与市场,程文渊则负责商业化,然而两人的协作却显得并不顺畅。产研团队与商业化团队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隔阂。产研部门认为,商业化团队对于产品的理解过于浅显,甚至在销售时显得力不从心,而且无法及时获取客户的真实反馈;而商业化团队则常常将项目推进缓慢的问题归结为产品本身的质量不足或功能欠缺。 这种分歧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也给公司整体战略带来了挑战。在我看来,双方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彼此的工作逻辑和难点。产研团队或许应该多参与市场调研,了解一线客户的需求,而商业化团队也需要加强对产品研发环节的支持,比如提供用户反馈的具体案例,帮助产研团队优化产品设计。只有通过加强沟通与合作,才能真正实现“1+1>2”的效果。否则,长此以往,不仅会拖慢项目的进展,还可能削弱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4年3月前,由于周健并不直接负责产品,产品一号位经常需要和有另一灵魂人物撑腰的商业化部门艰难博弈,商业化部门所获得的市场情报与反馈也很少传递给产品团队。

   曾在澜码产品团队任职的一位人士王浩(化名)向虎嗅透露,“我们确实有一些不错的想法,但由于权限限制,这些想法很难被重视或采纳,甚至很少能听到客户的声音。”

   澜码的运营模式引发了行业内的讨论。与许多初创科技公司倾向于将交付与工程团队整合以提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不同,澜码从早期便采取了分离这两支团队的做法。这种模式常见于一些中大型企业,其优势在于能够通过分工协作实现经验共享,并有效降低研发成本。然而,在初创阶段便选择这种方式,往往意味着公司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可能牺牲了一定的敏捷性。这或许可以被视为一种“提前成熟”的策略,但也可能让人质疑其是否过早地表现出了一些大公司才容易陷入的问题。 在我看来,初创企业需要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找到适合自身的平衡点。一方面,明确的职能划分有助于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过于僵化的架构可能会限制团队对市场需求的即时反馈能力。澜码的选择无疑是一种大胆尝试,它反映了创始人对长远发展的考量,但同时也提醒我们,初创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往往来源于灵活性和创新力。因此,如何在制度化与敏捷性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仍是每个成长中的企业都需要深思的问题。

   一个隐患是,澜码内部一直存在产品团队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而人才招聘的困难正加速压缩其生存窗口期。在信息传播迅速的AI行业,“小道消息”快速扩散,产品一号位的离职经历尤为引人注目。由于这一事件的影响,在其离职后的半年时间里,澜码始终未能找到合适的继任者。这半年间,公司的产品战略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无奈之下,2024年11月14日,周健在首次全员大会上宣布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将亲自接任产品一号位。他坦言:“虽然我自己从未担任过这一角色,但从今年3月这个职位空缺以来,我也一直在反思如何更好地推进工作。”在这次大会中,周健首先诚实地向全体员工承认了过往的一些决策失误,随后提出了战略方向的调整以及组织架构的优化方案。 这一消息无疑让整个团队感受到了来自高层的决心与压力。周健作为公司的掌舵者,选择亲自承担起如此关键的角色,表明了他对当前局面的高度重视。从他的表态来看,这种主动介入或许不仅仅是为了填补岗位空缺,更是为了通过亲身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新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在承认错误的同时,周健并未止步于检讨,而是迅速提出了解决办法。这不仅体现了他勇于面对问题的态度,也展示了其快速响应变化的能力。然而,对于周健而言,从管理者到一线执行者的转变并非易事,尤其是在产品领域缺乏经验的情况下。未来能否带领团队走出困境,仍需时间和实践来验证。 总体而言,这次会议传递出的信息令人鼓舞,但也充满挑战。希望周健能够借助此次机会,真正实现自我突破,并为公司带来新的活力与希望。同时,这也提醒我们,无论处于何种领导地位,持续学习与改进永远是最宝贵的品质。

   周健已经意识到了公司内产品团队和商业化团队之间存在的割裂,以及产研与市场的脱节,他试图扭转这个致命问题:在这次会上,周健宣布合并交付团队和工程团队,并要求技术团队去最前线倾听客户的声音,及时做出回应。但时机已过,此时澜码的资金链已经出现严重问题。

   就在最近的一次会议之前,产品部门中一位曾随周健从弘玑跳槽至澜码的核心员工宣布辞职。此外,据透露,公司已经在8月和9月连续两个月未能为员工缴纳公积金。 这样的情况无疑给企业内部带来了新的不稳定因素。员工的离职往往不仅仅是个人职业发展的选择,更可能反映出公司在管理、激励机制以及企业文化建设上的某些不足。特别是对于技术驱动型行业而言,核心员工的流失不仅意味着人才资源的损失,也可能对项目的推进造成影响。同时,公积金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缴纳的延迟无疑会增加员工的生活压力,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信任危机。希望澜码能够尽快解决这些问题,重新赢得员工的信任与支持。

   10月,公司资金链断裂,周健几次努力融资的动作宣告失败。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AI融资正在风口,据IT桔子,年内AI领域融资金额高达661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1.9%,其中在AI应用层的融资事件中,有近50%企业都为初创公司。有知情人士告诉虎嗅,当时澜码在投资圈遇到的情况是“投资人失去信心,他们的项目停滞,甚至遭遇了撕单,几乎被资本放弃。”

   在11月的会议之后大约半个月,澜码再次召开了全员大会。然而,这次会议的氛围与上一次截然不同。周健作为产品的一号位亲自出席,却只向员工通报了融资失败的结果,随后以一句“下个月会恢复正常”草草结束了会议。这一消息无疑给原本就面临挑战的团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周健亲自担纲产品领导的角色,但公司的运营似乎并未因此得到显著改善。融资失败不仅暴露了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脆弱性,也可能反映出其商业模式或市场策略存在深层次的问题。对于一家初创企业而言,融资无疑是维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环节。这次失败可能意味着公司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定位和战略方向。 无论如何,员工们对未来的期待依然存在,他们希望公司能够尽快走出困境,兑现承诺。而对于管理层来说,这或许是一个反思和调整的关键时刻。如何稳定军心、重拾信心,将是摆在澜码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02“赌徒式”押注赛道,并不可取

   澜码的管理问题堪称“基础病”,而其大规模爆发的背后,本质在于他们采取了近乎豪赌的方式,将所有资源集中押注于单一的金融赛道。这种孤注一掷的做法虽然看似大胆,实则风险极高。单一化的战略不仅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还可能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陷入被动。在我看来,企业的发展需要多元化布局作为支撑,过度依赖某一方面无异于走钢丝,稍有不慎便可能全盘皆输。因此,企业在追求短期收益的同时,更应注重长远规划与风险分散,这才是稳健发展的关键所在。

   “早年为了专注金融这一领域,公司拒绝了多位投资人推荐的多个项目机会。”一位前员工在回顾公司发展经历时提到。

   虎嗅了解到,澜码成立至今已有两年,在这段时间里,公司有长达一年半的时间专注于金融赛道的发展。令人深思的是,澜码内部并没有一位员工具备金融行业的从业背景。 这一现象引发了对行业趋势和企业战略选择的广泛思考。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许多初创公司倾向于招聘具有相关领域经验的专业人才,以快速适应行业规则并抢占市场份额。然而,澜码却选择了另一条路——依靠非专业人士团队深耕金融赛道。这不仅展现了其独特的管理理念,也反映了其对于跨界创新的信心与决心。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做法或许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优势。一方面,缺乏传统思维束缚的新鲜血液可能会催生更具创意性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也可能面临专业知识不足带来的挑战。无论如何,这种大胆尝试都值得肯定,因为它为其他企业提供了新的视角去探索自身定位与发展路径。 总体来看,澜码的故事提醒我们,在当今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敢于突破常规的企业往往更容易抓住机遇脱颖而出。当然,如何平衡创新与风险控制依然是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未来几年内,随着更多实践成果显现,相信澜码能为我们带来更多惊喜。

   据知情人士透露,澜码在选择业务方向时非常看好金融领域的潜力。在他们看来,对AIGC公司而言,金融行业始终具备独特的吸引力。这是因为金融客户不仅具有远超其他行业的付费能力,而且其付费意愿也非常强烈。同时,金融行业与大模型的应用场景高度契合,例如智能客服就是一个非常适合澜码AskBot切入的领域。

   但上述人士也指出了这个美梦背后的命脉问题:金融行业一直有高监管和低容错率两大特点。“通常在金融行业部署Agent,单单是数据合规成本就占研发投入的大头。而在容错率方面,由于过去一年大模型幻觉现象仍未解决,因此生成的准确率无法保证;而金融行业又是一个要求专业知识和复杂流程的赛道。总体上,目前的Agent想满足金融客户并不容易。”

   国内许多在金融领域取得成功的技术公司,其核心竞争力并不完全体现在产品或技术的先进性上。真正让他们脱颖而出的关键,往往是深厚的人脉资源以及在金融行业的实战经验,同时还需要具备强大的政府关系(GR)资源;或者是拥有卓越的产品交付能力和行业口碑,比如一些互联网巨头和头部科技企业如华为等。 在我看来,这种现象其实反映了当前金融科技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技术本身固然重要,但在高度依赖信任与合作的金融行业中,能够建立起稳固的人际网络和行业影响力同样至关重要。这也提醒我们,无论是在哪个行业,单纯的创新和技术优势可能不足以确保长期的成功。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同时,这也意味着,未来金融科技的竞争将不仅限于技术和产品的比拼,更是一场综合实力的较量。

   没有任何金融经验,也并无深厚资源背景的澜码,却选择了在金融这条路“走到黑”。虎嗅获悉,当时投资方发现澜码all in金融后,主动推荐了多个其他赛道的项目,希望澜码可以承担,但澜码主动选择放弃。

   据几位曾在澜码任职多年的资深员工透露,澜码选择聚焦金融行业的原因,不仅仅在于该行业的付费能力较强,更在于金融领域易于构建具有说服力的成功案例,从而打造出行业标杆效应。

   Allin金融带来的另一场危机正在澜码内部蔓延。在公司初创期,澜码采取了成本高昂的重度定制化策略。“商业化团队几乎无条件迎合客户需求,这给产品团队带来了巨大的执行压力。”一位内部知情者透露道。

   在前内部人士柳明(化名)的描述中,当时金融机构的基本做一个亏一个。虽然金融项目订单金额大,但澜码根本不赚钱。由于商业化团队和产研团队脱节,澜码每一次做出来的产品都会被客户否定,然后团队只能重做,在客制化这件事上,澜码越陷越深,浪费了大量的研发和人工成本。

   这一恶果,澜码内部因资源分配问题频现挤兑现象。据另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一种常见的状况是,在解决A客户问题的同时,B客户的需求也需同步处理,而当转向B客户时,A客户和C客户又出现了新的状况需要应对。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圈习惯的“决策和回款模式”也正在拖垮澜码,但澜码内部虽然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只是“开会说说”。在2024年11月14日的第一次内部会议中,周健提到,现在一些金融机构的决策周期依然是一年一次,但这种速度已经远跟不上如今AI的发展了。

   实际上,摆在澜码面前的“前车之鉴”并非空白。竹间智能曾全力投入金融领域,却因资金链断裂,在2024年2月不得不宣布部分岗位停工停产长达半年。然而,这样的危机信号并未引起澜码足够的警惕,它似乎仍深陷于金融市场的美好愿景之中,未能及时调整方向。 这不禁让人反思,企业在追逐热门赛道时,是否过于乐观而忽视了潜在的风险?竹间智能的经历已足够警示,但澜码似乎选择性地忽略了这些教训。在竞争激烈的AI行业中,专注于某一领域的深耕固然重要,但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灵活的应对策略。一味押注单一领域,很可能重蹈覆辙,最终陷入难以挽回的局面。因此,企业不仅需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更需具备强大的抗风险能力与战略定力。

   一位业内人士站在澜码的角度给出了另一个视角:“澜码和竹间更深的困局在于,在AI创业的路上,初创公司正在大厂和六小虎中间夹缝求生。无论是大厂的价格战、交付周期、团队规模等等,都让初创公司望尘莫及。看似投入回报率极大的金融赛道,于是充满诱惑力。”

   03写在最后

   资本向来不会在你呼救时伸出援手。正如一位纵目科技的投资人所言:“资本始终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曾几何时,也有知名投资机构花费4000万元押注澜码的一个愿景。或许在当时,这些资本看中的并不是AGI或者智能体本身,而是“李开复门徒、ACM冠军、依图第10号员工”这一叙事组合。

   但当这个故事在2024年不再具备延续性的吸引力时,其市场估值便会瞬间化为乌有。最终,那些依靠资本推高身价的企业终究要面对现实,在艰难的环境中摸索前进的道路。

   像澜码科技、竹间智能、纵目科技、图森未来等众多AI企业,不过是当前人工智能大潮中的沧海一粟。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企业的涌现不仅体现了创新活力,也映射出整个行业蓬勃向上的态势。它们各自在领域内深耕细作,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竹间智能的人机交互技术到纵目科技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再到图森未来的无人卡车项目,这些企业在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商业化的可能性。这种多元化的尝试和突破,让人工智能不再只是实验室里的概念,而是逐渐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我看来,这些企业的成长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成功,更是对社会需求深刻理解的结果。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伦理规范、如何实现技术普惠,将是未来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希望这些企业能够在追求商业价值的同时,也能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共同推动人工智能行业的健康发展。

   两年前,初次与周健交谈时,他作为“ACM世界冠军”的荣耀依然熠熠生辉,那时的他无疑是一位充满激情的AGI(人工通用智能)理想主义者。在那个时刻,我能感受到他对技术未来的无限憧憬和执着追求,这不仅是一种对梦想的坚持,更像是一场对未来科技的深刻探索之旅。他的目光坚定而深远,仿佛已经看到了AGI改变世界的那一天。这种纯粹的理想主义精神,在当下这个功利化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始终需要一些人怀着初心,为人类更美好的未来不懈努力。

   然而,光环往往也伴随着落差。当理想照进现实,所有事物早已在暗处标好了价码。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www.news9999.cn/arts_content-85627.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科技快讯中文网-www.news9999.cn)
最新发布 腾讯股价创四年新高,市值首破7000亿美元  2025-08-14 07:07:40 马斯克断舍离:自研芯片梦碎,六年白干背后真相曝光  2025-08-14 07:05:16 广汽埃安拟控股华望,华为合作再掀新篇章  2025-08-11 20:25:45 微软17亿美元买粪埋地?AI节能新招引热议  2025-08-11 20:01:41 蚂蚁集团否认参与稀土人民币稳定币项目,中国稀土集团回应未有相关计划  2025-08-11 19:50:52 董宇辉离开一年后,东方甄选股价狂飙200%:谁真正改变了谁?  2025-08-11 19:38:34 全球首条无FMM第8.6代AMOLED产线封顶,维信诺引领柔性显示新纪元  2025-08-11 19:36:08 京东夏日音享计划燃情落幕,Live音乐引爆线下狂欢现场  2025-08-11 19:22:22 三星半导体拟斥资500亿美元!特斯拉苹果订单引爆美国投资热潮  2025-08-11 18:41:54 震骨价出炉!京东养车50亿补贴全网征名引发热议  2025-08-11 18:38:51 蚂蚁集团回应稀土人民币稳定币传闻:警惕虚假信息陷阱  2025-08-11 18:37:22 掌控未来交易:Exness快速出金重塑自主权新纪元  2025-08-07 11:53:52 余承东发布享界S9T:草原上跳起蒙古舞的科技新篇  2025-08-07 11:23:20 中国船舶联手中国重工,全球最大船企重磅合体  2025-08-07 10:41:50 库克豪赌美国制造:苹果砸6000亿重塑全球产业链  2025-08-07 10:11:54 打白条买火车票成真,京东支付正式入驻12306  2025-08-07 09:54:53 夜行先锋:Aurora自动驾驶卡车开启高效夜间运输新时代  2025-08-04 15:37:08 电竞新势力崛起:完美世界携手英伟达、英特尔等巨头共创未来  2025-08-04 14:59:04 美团、饿了么、京东联手喊反内卷,行业:非拒竞争,执行难在哪?  2025-08-04 14:54:14 网易云音乐重磅布局播客领域,罗大佑樊登等大咖强势入驻  2025-08-04 14:42:10 朝夕光年惊艳ChinaJoy,多款新品矩阵引爆游戏圈  2025-08-04 14:32:51 Yoosee焕新登场:解码AI时代家的安全哲学  2025-08-04 14:29:26 淘宝上线顺丰包邮标识,购物体验再升级  2025-08-04 14:21:54 搜狐二季度营收腰斩,净亏损扩大至2000万美元  2025-08-04 14:15:13 哈尔斯狂甩库存!SANTECO水杯直降千元,19元抢购限量清仓  2025-07-31 14:47:53
友情链接 百度权重≥5友情链接交换
文化潮流网  |  数界探索  |  文化新视界  |  深度文化说  |  智慧科技  |  财智慧  |  慧算财经  |  财经探秘  |  财经日报  |  今日财经
© 2015-2025 科技快讯中文网 时光记忆 版权所有 备案号:陇ICP备2025016403号-1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用户投稿  关于我们

页面执行时间0.0338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