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高速碰撞门:爆燃事故引爆行业信任危机,股价瞬间蒸发超5%
4月1日消息,今日,小米公司官方发布声明表示,2025年3月29日22时44分,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期间发生严重交通事故。
据初步了解,事故发生前,车辆正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模式下,以116公里每小时的速度持续行驶。事发路段由于施工修缮,原本的车道被路障封闭,车辆需改道至逆向车道通行。在发现前方障碍物后,系统及时发出了提醒,并开始进行减速操作。 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公众对自动驾驶技术在复杂路况下的适应能力的关注。尽管当前的智能驾驶系统已经在许多场景中展现出较高的可靠性,但从此次事故来看,当面对突发且复杂的道路状况时,系统的应对能力仍有提升空间。特别是在涉及道路改道等非标准交通环境时,能否更迅速、精准地做出判断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提醒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仍需保持足够的警惕性,确保行车安全始终处于首位。同时,这也为相关技术的研发提出了新的方向和挑战。
之后,驾驶员接手车辆进入人工驾驶模式,逐步减速并控制方向,最终车辆与隔离带的水泥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记录的最后速度约为97公里/小时。
摘要如下:
3月29日 22:27:17 NOA激活,车速116km/h
3月29日 22:28:17 轻度分心报警
3月29日 22:36:48 NOA发出脱手预警提示“请手握方向盘”
3月29日 22:44:24 NOA发出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发出减速请求,并开始减速
3月29日晚上22点44分25秒,NOA切换至人驾模式,此时方向盘向左转动了22.0625度,制动踏板的开度为31%。
3月29日 22:44:26 方向盘往右转角1.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38%
3月29日 22:44:26-28之间 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
3月29日 22:44:28 车端Ecall触发
3月29日 22:44:39 车端Ecall接通,确认事故发生,并报警、呼叫120急救服务
3月29日 22:45:06 与车主取得联系,确认非车主驾驶
3月29日 22:47:15 调配120成功
3月29日 约23时许 120抵达现场
小米在最新公告中并未对备受外界关注的车门自动解锁问题作出回应。按照国家标准,在遭遇足以触发安全气囊弹出的碰撞事故时,车辆的所有车门应当实现自动解锁功能。这一规定旨在保障乘客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脱离险境,确保生命安全。然而,小米目前的态度似乎表明,这一核心安全特性可能并未完全达到公众预期的标准。这不仅引发了消费者对于产品安全性的担忧,也提醒企业在追求创新的同时,更需坚守基本的安全底线,毕竟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才是最根本的考量。希望未来能有更明确的信息来解答公众的疑虑,并推动行业进一步提升相关技术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据媒体报道,针对网友关于车门断电后无法开启的质疑,小米汽车的相关工作人员作出回应称,每辆车的四个车门内饰板下方、储物格的位置都配备了应急拉手。这些应急拉手采用机械结构设计,即便车辆电池受损,也能够正常使用,从而帮助乘客在紧急情况下顺利打开车门。
与此同时,小米汽车在电池安全方面采取了电芯倒置技术,这一设计能够在极端条件下迅速引导能量向下释放,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乘员舱的安全。这项技术无疑为用户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保障,尤其是在面对突发状况时,能够有效降低事故风险,提升整体行车安全性。同时,这也反映了车企在技术创新上的不断探索与努力,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类似的突破,让出行更安心、更智能。
小米官网上并未清晰标明电芯倒置技术是否为全系标配,不过在宣传海报的小字说明中提到,“该配置存在车型版本上的差异”。这引发了消费者的疑问:究竟是哪些版本搭载了这一技术?是否所有用户都能享受到这项功能带来的优势? 在我看来,这种模糊表述容易让普通消费者感到困惑。作为一家以透明和用户导向著称的品牌,小米在产品宣传时应更加明确地告知消费者具体的技术分布情况。毕竟,电芯倒置技术对用户体验有着直接影响,消费者有权知道他们购买的产品是否具备这一特性。希望小米未来能进一步优化其宣传策略,避免因信息不透明而引发不必要的误解。
据国内媒体报道,有小米汽车内部人士透露,标准版小米SU7并未采用电芯倒置技术,这可能导致其在电池安全性上与其他版本相比存在一定差异。
今日港股收盘,小米集团跌5.49%,报收46.5港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2889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