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盛放,清明时节共生
4月4日,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清明”蕴含着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万物欣欣向荣的美好意境。这一时节,气清景明,生机勃勃,故而得名清明。作为兼具节气与节日双重身份的清明,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每当提及清明节,杜牧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便浮现在脑海中。确实,清明的到来不仅标志着气温逐渐升高,降水也日渐增多,为春耕春种提供了绝佳时机。 在我看来,清明节不仅仅是一个提醒农事的重要节点,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与情感寄托的象征。它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缅怀先人、追忆过往,同时也激励着人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迎接未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清明节的形式或许有所变化,但其核心意义始终未变。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去感受自然的律动,珍惜当下的生活,展望未来的希望。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属于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同时也是最为庄重的祭祀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祖和扫墓以缅怀先人。在过去的社会里,清明节是一个非常隆重的节日,除了进行扫墓祭奠、追思已故亲人外,还是人们外出踏青、享受自然的美好时光的时节。2024年的清明节将在4月4日15点02分03秒到来。
古人通过观察日影的变化,在一年中确定了24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每个节点代表一个节气。这一传统从立春开始,清明则是其中的第五个节气。通常在每年4月4日或5日,当太阳运行至黄经15度时,便是清明节气的到来。所谓“回归年”或“太阳年”,是指地球围绕太阳完成一次公转所需的时间。自清代起,人们以春分点为基准,将太阳沿黄道每移动15度定为一个节气,因此二十四节气对应的是特定的时刻,而非固定的天数。然而,一个回归年的实际长度约为365.2422天,而历法规定的一年只有365天,这意味着每年会多出约0.2422天(即5.8小时)。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微小的差异会逐年积累,大约四年就会累积出一天。为了校正这一偏差,公历引入了“闰年”规则,即在某些年份增加一天,通常是在2月的最后一天。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清明节有时会在4月4日,而非4月5日。
清明节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仪式,此后民间也纷纷效仿,在这一天祭祖扫墓,这一传统历经世代相传,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固定习俗。清明节的祭祖活动与寒食节有着密切联系,据传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忠臣介子推。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因避祸而流亡在外,途中在一片荒无人烟之地,又饥又乏,几乎陷入绝境。幸得随从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汤相救,这才得以存活。十九年后,重耳登基成为晋文公,他论功行赏时却遗漏了默默无闻的介子推。众人纷纷为介子推抱不平,然而他早已选择归隐山林,远离尘嚣。 在我看来,介子推的行为堪称无私奉献的典范。在最艰难的时刻,他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只为保全主君的生命。而重耳即位后的忘恩之举虽令人遗憾,但也反映了人性中的某种局限。在权力与利益面前,许多人容易忽视那些曾经默默付出的人。介子推的隐退,不仅是对名利的超脱,更是对高尚品格的坚守。他的选择提醒我们,真正的价值并不总是需要用外界的认可来衡量。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后来晋文公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寻之不得,于是有人献计从三面烧山,逼出介子推。最后大火烧遍,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时节,气温逐渐回暖,降水也有所增加,正是春耕春播的好时机。因此,清明节气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来说意义重大。此时,我国大部分耕种区域的日平均气温已回升至12℃以上,各地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春耕景象。华南地区气候宜人,春意盎然。然而,俗话说得好:“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节气期间,冷空气活动依然频繁,有时会导致日平均气温连续三天以上低于12℃,从而引发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等问题。因此,在进行水稻播种与栽插时,需避开冷空气来袭的时段。在西北高寒地带,牲畜经过整个寒冬以及饲料短缺的考验,体质较弱,需要特别防范春季突如其来的剧烈降温对老弱幼畜可能造成的伤害。
另外华南西部常处于春旱时段,4 月上旬雨量一般仅 10 至 20 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带的一半;华南东部虽然春雨较多,但 4 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过 20 至 40 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农业生产之需还须靠年前蓄水补充。此外,5-6 月是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应当加强对雹灾的防御。
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清明时节,禁火成为一种传统习俗,人们借此表达对先人的追思之情。在这一期间,上坟扫墓祭祖的活动广泛开展:清理杂草,摆放供品,在坟前焚香祈祷,烧纸钱金锭,或者只是敬献一束鲜花,以此寄托对逝者的缅怀之意。扫墓的习俗早在秦代之前便已存在,不过并不一定限定在清明节这一天进行。清明扫墓的惯例始于秦代之后,并在唐代逐渐兴盛起来,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荡秋千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传说,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以汴京外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在这一画卷,画面人物就达 550 多人,牲畜 50 余头,船 20 多艘,车、轿 20 多乘。清明踏青之盛况,可见一斑。
射柳
射柳是一项传统的射箭游戏,据明代文献记载,玩法是将鸽子装入葫芦中,再将葫芦悬挂于柳树枝头。参赛者需拉开弓箭射中葫芦,使鸽子从中飞出,最终以鸽子飞升的高度来决定胜负。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晏殊《破阵子・春景》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王禹偁《清明》
清明时节出游踏青,静谧的山城柳枝轻拂家门。这一景象让人感受到传统节俗与自然风光交融的魅力。寒食节作为古老的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人们对先人的追思,也提醒我们珍惜当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机会。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这样的节日更显得弥足珍贵,它让人们有机会放慢脚步,感受传统文化的温度与美好。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参与到这些传统活动中来,让古老的习俗焕发新的生机。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张先《青门引・春思》
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 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清明又近也,却天涯为客。—— 曹组《忆少年・年时酒伴》
几多情,无处诉衷肠,飘零花絮又逢清明时。——魏承班《渔歌子・柳如眉》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 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时霎清明,载花不过西园路。—— 吴文英《点绛唇・时霎清明》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人踏青多出游。今年清明期间,各地踏青赏花的游客数量显著增加,尤其是城市周边的自然风景区,迎来了大批市民和外地游客。这种现象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也反映了现代都市人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在我看来,这样的趋势值得肯定和支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需要通过亲近自然来缓解压力、放松身心。同时,这也为地方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特别是乡村旅游和特色民宿行业从中受益匪浅。不过,随之而来的交通拥堵和环境承载力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相关部门应提前做好预案,确保游客安全与景区生态平衡两不误。
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李冠《蝶恋花・春暮》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孟浩然《清明即事》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在这个春意盎然的时节,人们总是容易被乡愁触动。尤其是身处异乡的人们,在这个寄托哀思与缅怀先人的节日里,心中对家乡的思念尤为浓烈。这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更是一种深植于内心的归属感。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种情感跨越时空,连接着每一个漂泊在外的心灵。在现代社会,虽然交通便捷,通讯发达,但距离和忙碌的生活仍让许多人无法归乡。我们应当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每一刻,同时也应传承和弘扬这种深厚的文化情感,让它成为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张继《闾门即事》
清明天气。永日愁如醉。—— 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 纳兰性德《红窗月・燕归花谢》
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朱淑真《眼儿媚・风日迟迟弄轻柔》
万条千缕绿相迎。舞烟眠雨过清明。—— 晏几道《浣溪沙・二月和风到碧城》
残杏枝头花几许。啼红正恨清明雨。—— 赵令畤《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绪如织难自禁。今年清明期间,多地因强降雨和大风天气影响,不仅给民众出行带来不便,也引发了对春季气候变化的更多关注。 清明时节本应是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日子,但恶劣天气却让这份追忆多了几分沉重。数据显示,此次强对流天气导致部分地区交通受阻,祭扫活动被迫推迟或取消。这不禁让人思考,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同时,更好地应对自然环境的变化。 从长远来看,加强气象预警系统的建设与完善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推广绿色低碳的祭扫方式,既能减少安全隐患,也能为保护生态环境尽一份力。希望未来,我们能够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之余,更加珍惜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机会。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 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白居易《清明夜》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黄庭坚《清明》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高翥《清明日对酒》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柳絮飘飞伴游丝,红杏绽放季,忽逢清明细雨绵。
本文原出自 2018 年 4 月 5 日发布的《今日清明节:寻春莫忘归,纸烛悼先人》,有修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0945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