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书:智慧高原,探索水能粮新境界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携手阿里云推出了水能粮多模态推理大模型“洛书”。这一成果不仅体现了科研机构与科技企业合作的典范,也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在跨领域应用上的新突破。 “洛书”作为一款面向水能粮等复杂领域的多模态推理工具,其背后凝聚了科学家们多年的研究积累以及阿里云强大的技术支持。从青藏高原的冰川监测到区域水资源管理,再到粮食产量预测,“洛书”的应用场景广泛且具有深远意义。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的背景下,这类技术能够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应对挑战,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我认为,此次发布的“洛书”不仅是技术创新的体现,更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未来,期待更多类似的合作项目涌现出来,让前沿科技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事业。同时,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在政策层面给予支持,促进此类技术更快落地,造福更多人群。
据介绍,“洛书”大模型融合了科学模型“思源”(HydroTrace)、千问推理模型QwQ-32B以及多模态模型Qwen2.5-VL,能够针对特定区域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实现来水量及其来源的精准分析与预测。这一技术突破不仅为水资源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还有效促进了供水、发电与粮食生产的动态平衡优化。截至目前,“洛书”的预测准确率已达到行业领先的98%,展现出卓越的技术实力。展望未来,这项成果有望进一步拓展至更多能源应用场景,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我看来,“洛书”的诞生标志着人工智能在复杂系统预测领域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体现了跨学科合作的巨大潜力,也为解决全球性资源分配难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尤其在气候变化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洛书”所展现的高度精准性和广泛适用性显得尤为珍贵。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类似的创新成果涌现出来,共同推动社会向更加智慧、高效的模式迈进。
另外,“洛书”是中科院青藏所自主研发的科学模型思源(HydroTrace)的成果,该模型通过时空多模态数据进行训练。其输出结果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用于支持水电生产预测的径流量数据,二是能够精确描述水文过程的高维数据。然而,这些高维数据超出了人类可以直接理解与使用的范围。
在“洛书”融入QwQ-32B推理大模型与Qwen2.5-VL-32B多模态大模型之后,用户仅凭自然语言即可依据业务逻辑对高维数据展开推理分析及可视化操作,并能够对人眼难以直观解析的复合热力图进行量化解读,从而为区域能源的时空一体化调度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
“洛书”科学模型的研发得到了“云工开物”计划的支持,整个训练过程均基于阿里云ECS进行,并借助阿里云百炼平台调用了通义大模型。当前,融合了科学大模型、推理大模型以及多模态大模型的“洛书”大模型已成功在阿里云百炼平台上架。相较于传统的预测方式,“洛书”的预测准确性提高了约20%,为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水资源与能源供给波动性的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从阿里云官方获悉,现如今“洛书”已在区域水电龙头企业完成了两轮内测,水情工作人员只需通过手机或电脑打开“洛书”,即可便捷高效解析水文、气象、气候等多维度数据,整合水情、电量等资源,优化全链条资源配置,跨域协同调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0759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