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大开,画面更精彩」
许多摄影爱好者都注意到,在使用变焦镜头时,随着焦距的增加,光圈往往会自动缩小。这种现象在实际拍摄中相当常见,尤其是在一些高倍率变焦镜头上更为明显。例如,一支24-200mm f/4-6.3的镜头,在广角端的最大光圈为f/4,而当焦距拉到200mm时,最大光圈则缩小至f/6.3。这种设计虽然有助于控制镜头体积和成本,但对摄影师来说却意味着在长焦端可能需要更高的感光度或更慢的快门速度来保证曝光正常。 在我看来,这种设计既有优势也有局限性。一方面,它确实让镜头变得更加便携,适合日常拍摄或者旅行携带;另一方面,对于专业摄影师而言,特别是在弱光环境下工作的摄影师,这样的设计可能会限制他们的创作自由。因此,选择镜头时需要根据自己的拍摄需求权衡利弊。如果经常需要在低光照条件下工作,那么可能需要考虑配备一支恒定大光圈的定焦镜头作为补充。
变焦镜头,长焦端的光圈通常小于广角端,而长焦镜头的光圈也往往比短焦距镜头的光圈更小。
虽然也有恒定大光圈的镜头,但是价格都非常贵。
以佳能RF24-70mm F2.8 L IS USM镜头为例,其具备恒定大光圈F2.8的设计,官方定价达到1.6万元人民币。
以佳能RF24-50mm F4.5-6.3 IS STM镜头为例,其在24mm端的最大光圈为F4.5,而当焦距调整至50mm时,最大光圈则缩小至F6.3。
这支镜头的官方售价为 2 千多人民币。
镜头焦距变长时,
光圈为何会减小呢?
光圈数值由两部分决定:光阑孔径、镜头焦距。
光圈 = 光阑孔径 ÷ 镜头焦距
要想保持光圈不变,当焦距变长时,孔径也要变大;当焦距变短时,孔径就会缩小。
镜头孔径的调整范围存在局限性,当孔径达到极限无法进一步变化时,焦距越长光圈值就越小,而焦距越短光圈值就越大。
光圈计算
常见的光圈数值有 F1.4、F2、F2.8、F4、F5.6、F8 等大小。上述光圈,每个之间相邻 1 挡,进光量为 2 倍关系。
这些数值代表的是“光圈系数”!(光圈值越大,光圈系数越小,进光量也越大)
光圈系数 = 镜头焦距 ÷ 光阑孔径
假如一枚镜头,焦距 24mm,光圈系数 F2.8,那么孔径就是:24÷2.8=8.57mm
若要使进光量增加到原来的两倍,就需要将光阑的开口面积扩大至原来的两倍。假设光阑的开口为圆形,则孔径需增加至原来的√2倍:24除以2等于12毫米,而8.57乘以√2约等于12毫米。因此,F2的进光量确实是F2.8的两倍。
除了相邻1档的光圈设置,还提供了相邻1/3档的光圈选项,能够实现更为精细的曝光调节。
当你调整相机的光圈时,你会发现从F5.6切换到F8并不会一步到位,而是经过F6.3和F7.1这样的中间值。这种设计看似繁琐,却体现了摄影技术中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每一步的微调不仅是为了让摄影师能够更精确地控制进光量,更是为了在不同光线条件下捕捉到最理想的画面效果。 在我看来,这种逐步调整的设计理念其实也适用于很多其他领域。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艺术创作,细微的差异往往决定着最终成果的质量。就像在新闻报道中,一个数字的偏差或者一个措辞的不同,都可能带来完全不同的解读。因此,我们在面对复杂情况时,也需要学会像调整光圈一样,耐心寻找那个最适合的“中间值”,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这不仅是对专业精神的体现,也是对精益求精态度的坚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摄影研修社(ID:shoujiPhotography)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0733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