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科技改写生命密码
好消息,苹果近日宣布,AppleIntelligence功能正式上线AppleVisionPro设备。这一消息虽然上月底就已经发布,但直到上周我才注意到这条新闻。说实话,这让我感到有些惊讶,因为苹果作为科技行业的领头羊,每次推出的新功能都备受关注,而这次的AppleIntelligence与VisionPro的结合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技术进步。 AppleIntelligence的加入,不仅为VisionPro带来了更强大的智能化体验,还进一步展示了苹果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对于用户来说,这意味着未来可以通过更加自然的方式与设备互动,无论是工作还是娱乐,都将变得更加便捷高效。不过,我也注意到,尽管这项技术前景广阔,但其实际应用效果还需要更多时间来验证。 总的来说,AppleIntelligence的推出无疑是苹果生态系统的一次重要升级,但如何让更多的消费者真正理解和使用这一功能,可能是苹果接下来需要思考的问题。
散热、重量级发布、高昂定价、不及预期的市场表现,本应是苹果未来几年最具突破性的软件大更新,如今却更像是一次对VisionPro的象征性加持,仿佛是一次临别赠礼。
Apple Vision Pro,大抵是真的失败了。
当贾维斯的幻想撞上Siri的难产
Vision Pro上的Apple Intelligence,有哪些特别的功能呢?答案是没有。
苹果Newsroom里,主要展示了以下几款AI功能:
写作工具:可以在邮件、笔记以及各类第三方应用中借助写作工具调整文本语气,使其更显友好、专业或简洁;同时,这些工具还能帮助检查语法错误、优化词汇选择和句式结构,并给出改进建议。
ImagePlayground是一款功能强大的创意工具,能够根据不同的主题、服装、配饰以及地点生成独特且富有个性的图像。这款软件非常适合在iMessage或无边记这样的应用中使用,为日常交流增添更多趣味性和视觉吸引力。 在我看来,ImagePlayground不仅是一个技术上的创新,更是数字时代创意表达的新方式。它让人们无需专业的摄影设备或复杂的后期处理技巧,就能轻松创作出高质量的个性化内容。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这也意味着我们可以更灵活地运用图像来传递信息,增强报道的表现力。同时,它的普及也反映了现代人对个性化表达的需求日益增长,未来或许会有更多类似的工具涌现,进一步丰富我们的数字生活体验。
Genmoji:用户能够通过表情符号键盘输入描述来生成对应的表情图像,将其添加到iMessage中作为贴纸进行分享。
自然语言查询:用户能够借助自然语言来描述需求,从而迅速定位照片里的目标瞬间,并自动生成视频片段。
这些功能在iPhone和Mac上的表现与Apple宣传的智能体验并无二致,VisionPro的独特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使得这一更新显得有些仓促,犹如被迫推出。
幻想中,苹果的Vision Pro设备本应成为一款划时代的产品,它能够在我眼前构建立体画面,并通过语音与我进行自然交流,这种体验仿佛让人置身于科幻电影中的贾维斯世界。然而,现实却有些令人失望,因为AI版的Siri似乎遇到了一些麻烦。不仅其相关功能的开发进度一再延迟,就连负责该项目的核心负责人也已经更换。这一系列变动无疑让不少用户对这款设备的未来表现充满疑虑。从我的角度来看,Vision Pro作为苹果近年来的重要创新尝试,承载了太多期待。但如果核心交互系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即便硬件再出色,也可能难以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希望苹果能够在后续更新中尽快弥补短板,为用户提供一个真正无缝且智能的使用体验。
2011年,当Siri首次亮相时,其语音交互的流畅性和智能化程度令人眼前一亮,而如今的AI助手却似乎仍在摸索前行。去年的WWDC上,苹果推出了备受期待的新一代智能功能,这一举动不仅引发了行业内外的高度关注,还推动了苹果股价在短时间内上涨超过10%。眼下,距离WWDC25召开仅剩不到两个月时间,尽管苹果尚未完全兑现外界对其AI领域的诸多期待,但资本市场依然对这场科技盛会充满期待。 从目前透露的信息来看,苹果似乎正在加快步伐布局下一代AI技术,这无疑让人们对即将到来的开发者大会充满遐想。不过,与几年前相比,如今的科技竞争环境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生成式AI还是大模型领域,谷歌、微软等巨头早已捷足先登,而苹果能否凭借其独特的生态优势后来居上,仍需打上一个问号。 个人认为,苹果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将复杂的AI技术无缝嵌入日常用户体验中,从而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然而,随着AI技术逐渐成为各行业的标配,苹果需要更快速地找到属于自己的差异化定位。否则,即便WWDC25再次带来令人瞩目的产品展示,资本市场的反应或许也不会如预期般热烈。毕竟,在瞬息万变的技术浪潮中,投资者更关心的是实际落地成果而非概念性承诺。
AI补不上的割裂生态
Vision Pro引以为傲的“空间计算”概念,在现实中却存在着各种无法替代现有设备的硬伤。
Vision Pro在便捷性上与iPhone仍有明显差距,不仅无法像iPhone一样迅速掏出即用,其Face ID、Apple Pay等一体化操作体验也显得不够流畅。此外,设备的重量对长时间使用来说并不友好,这可能会影响用户的观影体验。更值得关注的是,目前Vision Pro的杀手级应用场景依然模糊,缺乏能够真正吸引消费者的核心功能。 我认为,苹果在Vision Pro的设计上展现了强大的技术实力,但产品定位似乎略显模糊。对于一款面向未来的AR/VR设备而言,用户体验的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如果无法提供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应用场景或解决实际痛点的功能,仅靠硬件堆砌很难让这款产品脱颖而出。未来,苹果需要更加聚焦于如何挖掘这款设备的潜力,找到那个能让大众愿意为之买单的理由。否则,Vision Pro可能会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
虽然iPhone在最初推出时,苹果坚信其杀手级应用是“电话”功能,但随着App Store的上线,这一认知迅速被颠覆。同样地,当Apple Watch问世时,苹果曾将App Store视为其核心亮点,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健康与健身功能却意外成为用户最关注的核心用途。这种情况几乎在每一代苹果产品上都反复出现——初期未必能立即明确产品的最终定位,往往需要经过两到三代迭代才能逐渐清晰。但Vision Pro却显得与众不同。 从目前来看,Vision Pro似乎从一开始就明确了自身的目标方向,它不仅仅是一款硬件设备,更像是一扇通往全新数字体验的大门。这种清晰的战略定位不仅让Vision Pro区别于其他苹果产品,也让人对其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我认为,Vision Pro的成功与否或许并不完全取决于具体的某项功能或服务,而在于它能否真正改变人们与虚拟世界互动的方式。如果苹果能够持续优化软硬件生态,并找到适合大众需求的应用场景,那么Vision Pro极有可能成为苹果历史上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产品。这不仅是对苹果创新能力的一次考验,也是整个科技行业探索元宇宙领域的关键一步。
VR作为一个通用型计算平台,它的未来并不依赖于某个特定的“杀手级应用”,而是在于不断提升硬件的质量以及优化性价比。只要设备能够提供足够的沉浸感和流畅体验,自然会吸引更多用户加入这一领域。而AI则是一个横跨多领域的软件平台,它并非为了单一的应用场景而存在,而是通过自身的强大功能提升其他技术的表现。只要有合适的输入方式和足够的计算能力,AI便能让各种设备焕发新的活力。 我认为,无论是VR还是AI,它们的发展都证明了技术进步的无限可能性。VR需要在用户体验上持续突破,比如降低延迟、提高分辨率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虚拟与现实的无缝对接。而AI则应继续深化其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场景,不仅限于现有的热点领域,还应该探索更多潜在需求,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两者共同推动着数字时代的边界不断扩展,值得我们期待未来更多的创新成果。
更讽刺的是,当VR行业期盼苹果凭借其生态整合能力化解硬件孤岛难题时,VisionPro却仿佛打造了一座造价高昂的科技主题乐园。
VisionPro在面对价格高昂、设备重量、续航时间以及使用便利性等问题时,似乎难以通过传统的软件更新或AI技术来实现根本性的突破。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挑战,更是产品定位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一道鸿沟。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苹果公司或许需要重新审视其设计理念,以更贴近用户实际需求的方式来优化这款设备。例如,在价格方面,虽然高端市场一直存在,但过于昂贵的价格可能会限制潜在用户的购买意愿。而在续航与重量上,尽管硬件设计已经尽力做到极致,但仍需进一步探索新材料的应用或者改进电池技术。 此外,对于增强现实(AR)设备而言,如何让用户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然地使用它也是一个关键点。当前的技术可能还无法完全消除佩戴者的不适感,而这恰恰是影响用户体验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当放在如何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生活,而不是仅仅追求功能上的堆砌。 综上所述,尽管VisionPro代表了当下最前沿的技术成果,但在解决这些核心痛点之前,它仍然面临着不小的考验。希望苹果能够倾听消费者的声音,并在未来版本中带来更具创新性和实用性的解决方案。毕竟,只有真正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才能赢得市场的青睐。
库克时代的创新困局
沉浸式空间领域专家IrenaCronin曾在采访中表示,Vision Pro是一款过渡产品,“如果乔布斯还活着,他不会发布Vision Pro,他会将全部精力投入智能眼镜的开发。”乔布斯在生前也多次提到,“创造美好事物”的重要性,但Vision Pro并不够“美好”。
VisionPro的失利并非源于功能上的不足,而是由于产品逻辑的崩溃。当苹果试图以“空间计算”为概念去包装一款与人类基本行为习惯相悖的设备时,即便拥有再先进的AI功能,也难以掩盖其本质上的问题,最终只能成为一件徒有其表的“皇帝的新衣”。
这场耗资巨大的市场实验或许在传递这样一个观念:真正能够颠覆时间感知的设备,其价值在于弥补现有需求,而非迫使人们接受全新的行为模式。
或许在苹果研发中心的某个地方,那个属于空间计算时代的智能系统,正静静等待着它的乔布斯式人物出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0839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