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融合,重塑未来:我国植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引领全球突破
6月3日,媒体传来消息,在第20届亚洲神经肿瘤年会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毛颖教授透露,由华山医院与北京宣武医院联合牵头的植入式脑机接口临床队列研究已经正式开始患者招募工作。这一研究旨在深入评估脑机接口治疗方案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意味着中国脑机接口技术正在迈入临床验证的重要阶段。 这项研究的启动不仅体现了我国在神经科学领域的持续探索与进步,也彰显了医学界对于突破传统治疗手段局限性的不懈追求。脑机接口技术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前沿科技,其潜在应用范围广泛,尤其是在帮助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恢复功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此次临床研究的开展,无疑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有望在未来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 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任何新兴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都需要经历漫长且严谨的过程。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伦理考量、确保设备使用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将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同时,随着脑机接口技术逐渐成熟,如何让这一科技成果惠及更广泛的群体,也是值得深思的话题。 总之,此次临床研究的开启是中国脑科学研究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积极成果涌现的同时,也要以审慎的态度推动其健康发展。
为加速这一前沿技术的突破,上海市计划成立脑机接口与神经调控专业分会。该平台旨在汇聚基础研究、临床医学及产业界的资源,打造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此举与中国脑机接口产业发展规划相契合——按照规划,至2030年之前,将有5款以上的侵入式产品完成临床试验。
2024年底,《自然》杂志将中国植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列为2025年最值得关注的科学事件之一,特别提及清华大学洪波教授团队研发的NEO系统。这款由博睿康公司生产的产品已于2023年启动临床试验,计划在2025年开展大规模临床研究,预计在全国10个临床中心为30-50名脊髓损伤患者实施植入手术。
洪波教授指出,NEO系统采用了创新的技术路径:借助硬膜外电极植入来减少对神经细胞的潜在损害,并融合无线供电和通信技术以保障系统的长期可靠性。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这一系统能够有效地解码运动功能。中国巨大的临床需求为相关技术的进步注入了强劲动力——目前,我国约有300至400万脊髓损伤患者,每年新增病例达8至9万例。
2025年初,华山医院与脑虎科技的合作再次证明了脑机接口技术的巨大潜力。通过语言解码技术,他们成功助力失语患者实现了“言语表达”的突破,这一成就不仅为失语症患者的康复带来了新的希望,更为人脑与AI大模型的直接交互开辟了道路。这项技术的进步无疑标志着脑机接口正逐步从单一的运动功能重建向更广阔的医疗应用和智能交互领域迈进。 在我看来,这项技术的意义远超医学范畴。它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彻底改变我们与数字世界的互动方式。脑机接口技术的快速发展让我们看到了未来人机协作的新模式,这种模式或许会成为解决许多传统技术难以应对问题的关键。然而,随之而来的伦理和技术挑战也不容忽视。如何确保技术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如何平衡人机关系中的主导权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在推进技术发展的同时深思熟虑。无论如何,这次成功的尝试无疑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未来图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089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