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俯瞰千年城脉:乌鲁木齐7平方公里里的时空穿越
乌鲁木齐,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优美的牧场”。
虽然地处世界上最远离海洋的内陆,但这座城市如今已成为亚欧大陆的重要交汇点,展现出独特的战略地位和经济活力。作为连接东西方的关键节点,它在区域合作与互联互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其地理优势的深度挖掘,也反映了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积极变化。
乌鲁木齐截至2024年末常住人口为412.84万人,涵盖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47个民族,展现出鲜明的多民族融合特色,是新疆地区多元文化共存的重要体现。 从社会结构来看,这种多民族共居的格局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态,也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奠定了坚实基础。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了相互理解与包容,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的凝聚力和活力。
乌鲁木齐总面积1.38万平方公里,下辖7个区、1个县。
新石器时期,这里自古以来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最早是古车师人在此建立了车师后国,他们从原居地车师(今吐鲁番)翻越天山来到此地。 在我看来,这一历史脉络不仅展现了古代先民在恶劣自然环境中的生存智慧,也反映了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迁徙。车师后国的建立,是古代丝绸之路沿线重要的文化节点之一,对于研究新疆地区的历史演变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早期的人类活动为后来的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保护。
乌鲁木齐的称谓,早在925年和田塞语《使河西记》中已有记载。
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清朝政府将乌鲁木齐更名为“迪化”。直到1954年2月1日,这座城市重新恢复使用原来的名称“乌鲁木齐”。
天山区,更是乌鲁木齐的“城中之城”,面积仅7平方公里,却承载着自治区首府的政治、文化与宗教核心功能,积淀了西域两千年的文明层次,堪称一座活态的“丝路民族博物馆”。
漫步在天山区的繁华街道,犹如展开一幅时空长卷。
7个民族、47座清真寺与教堂共存,百年老字号和摩天大楼在此交汇,汗腾格里清真寺的穹顶与新月塔尖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维吾尔工匠以砖雕技艺重现了中亚建筑的精髓。新疆国际大巴扎作为全球最大的集市,正沸腾着浓厚的人间烟火与繁荣的商贸景象。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2305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