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星辰大海,长征十二号火箭引领人类登月新时代!
科技快讯中文站
11月30日晚上10点25分,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在我国首个商业发射场——海南文昌的2号工位成功完成了它的首次发射任务。此次发射成功地将由银河航天研制的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和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负责研制的技术试验卫星03星送入了预定的低地轨道。
此次发射任务标志着我国火箭发动机在单模块内实现了最大推力构型的首次飞行,同时130吨级泵后摆补燃循环液氧煤油发动机也成功进行了首次飞行测试。此外,二级双机并联液氧煤油发动机实现了两次启动状态的首次飞行,这也是液氧煤油发动机所使用的煤基航天煤油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上的首次应用。
同时,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在首次执行发射任务时,启用了加注供气系统与喷水降噪系统,确保了发射过程的安全与环保。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发射场的技术水平,也展示了中国在商业航天领域的不断进步与创新精神。 这样的技术应用表明,随着航天科技的发展,发射场的建设正朝着更加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加注供气系统的引入,不仅提高了燃料加注的安全性和效率,还减少了环境污染的风险。而喷水降噪系统的使用,则有效降低了发射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污染,为周边环境提供了更好的保护。这些措施体现了我国航天事业对于环境保护的高度关注,以及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态度。 此外,此次发射任务的成功实施,也为后续商业航天发射积累了宝贵经验,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与国际合作。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在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方面也同样走在了前列。
长征十二号是一款中型两级液体运载火箭,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从2020年5月开始研发,今年6月刚刚完成。
长征十二号的直径为3.8米,高度达到62.6米,相当于22层楼的高度,这在我国火箭家族中排名第二,仅次于长征五号(加长整流罩版)的63.2米。 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中国航天技术的迅速进步,也体现了国家在高科技领域的持续投入与支持。长征十二号作为一款高性能运载工具,其设计与制造充分展示了我国航天工业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从这一系列火箭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航天事业的稳步前进,以及对未来空间探索和技术革新的积极态度。长征十二号的成功研制,不仅增强了我们在国际航天领域的话语权,也为后续更多高难度任务的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为长征十二号火箭提供了全部动力,包含一级、二级共6台发动机,辅助动力系统16台推力器,以及相关配套产品。
火箭的一级动力采用的是新型高压补燃循环的绿色泵后摆补燃循环液氧煤油发动机,由四台YF-100K发动机组成,每台发动机的推力为130吨,四台发动机总推力超过500吨。这一设计首次在大推力发动机中应用了先进的泵后摆技术。
所谓的泵后摇摆技术,指的是将摇摆装置安装在发动机的后部,使得在飞行过程中只需摇摆推力室部分就能实现推力矢量的变化。这种设计能够更有效地调整飞行器的方向和姿态。
相比于传统方案,它可以有效减小发动机轮廓尺寸和重量,减少需求空间,不增加箭体直径的基础上增加发动机的数量,提高火箭的有效载荷。
此外,它还能减少摇摆力矩,提升使用和维护的便利性,增强可靠性。
YF-100K发动机首次研制试验成功,单台推力1250千牛,是长征五/六/七/八号火箭使用的YF-100煤油液氧发动机的升级版,未来将作为长征十号火箭的一级发动机,护送我国航天员登月。
四台发动机并联,总推力超500吨,既是我国液体动力发展史上推力最大、系统最为复杂的一次发动机点火试验,也是国内首次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四机并联点火试验。
在试验准备过程中,团队成功攻克了发动机吊装、煤油分流结构、泵前管路固定与约束等关键技术难题,完成了发动机专用停放工装、发动机翻转吊具、发动机动架、转接架、转接环、大流量五通分流结构、发动机防火裙支撑结构等十余套专用工装的研发。
二级发动机采用了两台18吨级的YF-115发动机,使用液氧煤油作为推进剂,每台发动机的推力为180千牛,并且这是首次以双机并联的形式应用。
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是我国的第五个地面发射场,同时也是首个专门服务于商业航天任务的发射场,它由海南省政府携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内的三家国有航天企业共同创建。
1号发射工位在去年12月底竣工,专门为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提供服务。
今年6月初建成的2号发射工位,不仅可以用于长征系列火箭的发射,还能够支持包括民营火箭在内的10多种采用液体推进剂的火箭发射任务。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158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