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探秘,极地启航:中山大学科考队闯入渤海冰区挑战极限
科技快讯中文网
1月4日,“中山大学极地”号破冰科考船从广州南沙启程前往渤海冰区,计划进行渤海冬季冰-海系统关键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重大科学考察。 此次“中山大学极地”号的出征标志着我国在极地与海洋科学研究领域的又一重要进展。通过这样的科考活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冰海系统的复杂性和相互作用,这对于预测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希望这次考察能够带来新的科学发现,为我国乃至全球的极地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支持。
根据中山大学的介绍,本次航次由中山大学主导实施,联合了国内12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此次计划作业时间为44天,将涵盖渤海冬季海冰从形成期到盛冰期再到消退期的全过程,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在冬季对渤海冰区进行海冰-海洋-生态的综合性调查。
据本次项目负责人,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极地研究中心主任程晓介绍:
科考队计划在辽东湾和渤海中央海域设立2条纵向剖面和2条横向观测剖面,主要研究渤海海冰的形成与消融过程,以及大气和海洋因素对海冰生消的热力和动力影响。此外,还将探讨海冰生消过程如何影响水体环境,并尝试建立渤海海冰生态动力学模型,以揭示海冰对渤海生态系统季节性变化的潜在影响。
本航次的领衔科学家、知名物理海洋学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陈显尧表示:
渤海冬季海冰高密集度冰区的观测数据稀缺,限制了对渤海冰下海洋环境与生化要素变化过程的认识和理解。本航次是国内首次在冬季对渤海冰区开展海冰-海洋-生态综合调查,将很好地弥补之前观测数据不足的缺憾。
中国海洋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12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5名科考人员共同参与了本次航次任务。领队是由卫星遥感专家、中山大学教授陈卓奇担任。 此次多单位联合的科考行动不仅展示了我国在海洋科学研究领域的强大合作能力,也体现了我国在这一领域持续投入的决心。通过整合不同机构的专业知识与资源,这次航次有望在海洋环境监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此外,由卫星遥感专家领衔的团队也将为航次提供更加精确的数据支持,这无疑将极大提升研究的准确性和效率。希望此次航次能够为我国乃至全球的海洋科研事业贡献新的发现和见解。
近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支持的NORC2025-302渤海冬季航次顺利展开。此次航次使用的是我国高校首艘极地破冰科考船——“中山大学极地”号。该船具备极地全海深科考能力,去年在北冰洋的考察活动中表现优异。自2024年7月26日至10月7日,“中山大学极地”号成功完成了2024年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这不仅是中国高校自主组织的首次北冰洋科考活动,也标志着中国拥有了第三座能够在北冰洋中央冰区作业的海上科考平台,紧随“雪龙”号和“雪龙2”号之后。 这一成就不仅体现了中国在极地科学研究领域的进步,也展示了中国科研力量在全球科考舞台上的重要地位。随着“中山大学极地”号的成功应用,中国在极地科考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未来有望在更多复杂的极地环境中开展深入研究,为全球气候变化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0955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