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来,星际之旅从此开启!
提到近年来即将走进我们生活的新兴技术,低轨卫星互联网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代表。
卫星通信,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相信许多朋友手中都有支持卫星通信功能的手机。
区别在于,我们很快就可以通过手机直接连接卫星,体验超过100Mbps的网络速度,就如同连接地面基站一样便捷。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这一情况。
据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1月29日,沃达丰宣布通过卫星技术在偏远地区使用普通智能手机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个视频通话。 这项技术突破为未来的通信方式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它不仅意味着即使在没有地面基站覆盖的地方,人们也能保持联系,而且还有助于提高紧急情况下的响应速度。比如,在自然灾害频发或边远地区,这种技术可以极大地提升通信的可达性和可靠性。此外,这也预示着卫星通信在未来可能会成为一种更为普遍且不可或缺的通讯手段。
本周一,沃达丰的首席执行官马尔格丽塔・德拉・瓦莱接到了公司工程师罗温・切斯梅尔的来电。后者当时身处威尔士山区,那里没有网络信号覆盖。
据了解,沃达丰公司通过与AST SpaceMobile的合作,利用其五颗BlueBird卫星在低地球轨道上提供服务,使标准的4G/5G智能手机用户能够享受最高120Mbps的传输速度。这一合作不仅为偏远地区提供了可靠的移动通信服务,也标志着全球通信网络覆盖的一次重大突破。通过卫星技术的支持,更多人可以享受到高速互联网带来的便利,这对于缩小数字鸿沟、推动全球信息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沃达丰宣布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及2026年在欧洲推广这项技术,旨在为更多用户提供服务。这一举措无疑将推动整个欧洲地区的通信技术进步,进一步提升网络速度和覆盖范围,使得更多用户能够享受到更高质量的移动通信服务。特别是在当前5G技术逐渐普及的背景下,沃达丰此举将进一步巩固其市场领先地位,并为未来的6G技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希望沃达丰能够顺利推进这一计划,同时也期待其他运营商能够跟进,共同推动欧洲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
我们有些家友可能还记得,去年 11 月华为发布 Mate X6 折叠屏手机时,还发布了“三网卫星典藏版”。
这款手机被誉为“全球首款支持三网卫星通信的大众智能手机”,这一创新功能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不同卫星通信技术差异的好机会。 从技术角度来看,目前市场上的卫星通信系统主要包括低地球轨道(LEO)卫星、中地球轨道(MEO)卫星和地球同步轨道(GEO)卫星。每种系统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例如,LEO卫星因为距离地面较近,信号传输时延较小,但需要更多的卫星来实现全球覆盖;而GEO卫星虽然可以提供持续的覆盖,但信号延迟较高。三网卫星通信技术的融合意味着手机用户可以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应用场景下享受到更稳定和高效的通信服务。 这一创新不仅展示了手机制造商在提升用户体验方面的不懈努力,也预示着卫星通信技术正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未来,随着更多类似技术的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是在偏远地区还是在紧急情况下,人们都能享受到更加可靠和便捷的通信服务。
我们熟知的北斗卫星消息功能,实际上是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短报文服务实现的。
北斗系统的空间段由地球同步轨道卫星(GEO)、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IGSO)以及中圆地球轨道卫星(MEO)构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混合导航星座。这一设计不仅提升了系统的全球覆盖能力,还增强了定位精度和稳定性。北斗系统的这种创新性布局,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中独树一帜,展现了中国在航天科技领域的强大实力和发展潜力。这一成就不仅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也为全球用户带来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推动了全球导航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目前支持北斗卫星消息的华为手机,甚至在北斗短报文的带宽下,塞入了发送图片的功能。
不过说到底,北斗短报文的带宽依然较为有限,这一功能特别适用于那些缺乏移动通信信号的偏远地区,在紧急情况下进行联络或求救。尽管其应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但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这种功能无疑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安全保障,特别是在与外界失去联系时,能够及时发出求救信号,从而获得救援。因此,北斗系统的这一特色功能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和认可。
自Mate60系列开始,华为在手机上引入了天通卫星通信技术,这不仅使用户能够在偏远地区拨打电话和接收卫星信息,还提供了自由编辑卫星消息的功能。 这一创新标志着华为在提升手机通讯能力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特别是在紧急情况或偏远地区通信受限的情况下,这项技术无疑为用户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安全保障。它不仅丰富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也展现了中国企业在前沿科技领域的实力与决心。
天通一号卫星目前共有 3 颗,均位于距地 36000 公里的 GEO 地球静止轨道,已经实现了亚太地区全覆盖。
换句话说,它所提供的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卫星电话”服务,在政府事务、紧急救援、海上航行等领域,满足特定任务在极端环境下的通信需求。
总的来看,上述两种“卫星通信”服务均依赖于高轨道卫星,导致带宽十分有限,难以应对大量的网络请求。 这种技术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卫星通信的发展潜力。尽管卫星通信在偏远地区和紧急救援场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有限的带宽仍然是一大瓶颈。随着互联网需求的日益增长,尤其是视频流媒体和大数据传输的需求,现有的卫星通信系统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探索更高效的通信技术和提升带宽容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里,我们就要聊到近期火热的低轨卫星互联网了。
低轨卫星通常部署在距离地球表面数百至两千公里范围内的LEO轨道上。
而在低轨上运行的互联网卫星信号损耗小,可以提供接近于地面基站的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超过百兆的连接速率。
尽管低轨卫星相对于地面的运行速度较快,因此需要部署大量的卫星形成星座网络以实现持续覆盖。
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卫星升空,在飞机、高铁和游轮上流畅观看视频直播也将逐渐变为现实。
而这个未来,华为去年在发布会上宣布,Mate X6三网卫星典藏版计划于今年下半年启动众测低轨卫星互联网功能。这一消息无疑为科技爱好者们带来了新的期待。随着技术的进步,低轨卫星通信正逐渐成为现实,这不仅意味着智能手机在信号覆盖上将实现重大突破,也为偏远地区提供了更多连接的可能性。预计在不久的将来,用户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享受到稳定且高速的网络服务。这不仅是华为技术实力的一次展示,也预示着整个行业向更广阔的通信领域迈进了一大步。
3GPP将所有与空中移动体相关的网络统称为非地面网络(NTN,NonTerrestrialNetwork)。这包括了卫星通信网络、高空平台系统、空中到地面的网络以及无人机通信网络等。
在 2022 年正式冻结的 3GPP R17 标准中,正式将 NTN 纳入了规范。
例如,骁龙8至尊版芯片中内置的X80基带,已经具备了对NB-NTN卫星通信的支持功能。
但总体来看,5G NTN在5G后期仍只是一个“补充”,而卫星互联网真正有望崭露头角,则可能要等到6G时代。
在 6G 时代,星地融合的全域覆盖已是大势所趋,终端在卫星网络和地面网络的无缝切换将成为现实,6G 网络从系统架构、空口设计上就要考虑星地系统深度融合的需求。
我国向国际电信联盟(ITU)提交的低轨卫星申请总数已达到5.13万颗。其中,申请数量超过一万颗的星座计划共有三项。
GW星座项目由amp;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星网)主导,计划总共发射12992颗卫星。这一宏大的太空计划不仅彰显了我国在航天技术领域的迅猛发展,也标志着国家对构建全球卫星通信网络的决心。随着科技的进步,这样的大型卫星星座将极大提升我国乃至全球的通信能力,为偏远地区提供更稳定、更高效的互联网接入服务。然而,如何确保这些卫星的安全运行以及避免太空垃圾的产生,将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其中 GW-A59 子星座 6080 颗,分布在 500-600 千米的极低轨道;GW-A2 子星座 6912 颗,分布在 1145 千米的近地轨道,目前已经进入批量发射阶段。
曾经报道,去年 12 月,低轨 01 组 10 颗卫星已经成功发射。
千帆星座“G60星链”计划由上海等长三角九大城市联手打造卫星互联网产业集群,预计到2030年底将部署1.5万颗卫星,以实现多业务融合服务的目标。这一宏伟蓝图不仅彰显了区域合作的力量,也为未来的科技发展描绘了一幅激动人心的画卷。通过整合各方资源与技术优势,该计划有望引领全球卫星通信领域的革新,并为智慧城市、物联网等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同时,这也标志着中国在高科技产业布局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展现了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决心与能力。
“千帆星座”项目现已成功完成三批组网卫星的发射任务,目前正紧锣密鼓地准备第四批组网卫星的发射工作。
相较于传统工艺定制一颗卫星需要两到三个月的时间,G60卫星数字工厂展示了惊人的效率,年产量可达300颗卫星,最快甚至可以在一天内完成一颗卫星的生产。预计到2026年,该工厂的年产量将进一步提升至500-600颗卫星。这种高效的生产能力不仅大幅缩短了卫星从设计到发射的时间周期,还显著降低了单颗卫星的成本。这标志着卫星制造领域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未来有望推动更多空间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上海蓝箭鸿擎科技有限公司向ITU(国际电信联盟)提交的预发信息(API)文件显示,“鸿鹄-3”星座计划将在160个轨道平面上发射总计1万颗卫星。这一宏伟的太空计划不仅彰显了中国在航天技术领域的迅速崛起,也反映了商业航天产业的蓬勃发展。随着低轨卫星通信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这一大规模部署卫星网络的举措无疑将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并可能对全球通信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与此同时,如此庞大的卫星群也引发了关于太空垃圾管理以及如何确保太空活动可持续性的广泛讨论。
除了上述内容外,我国还有包括银河航天、国电高科等企业在计划自己的互联网卫星星座项目。
我坚信在不远的将来,低轨卫星互联网将成为关键的基础设施,使我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够随时保持联网状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2068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