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边缘探秘:银河系外壮丽画卷揭开神秘面纱
2月7日消息,银河系这类棒旋星系具有一种显著特征——“旋臂”。这些旋臂主要由众多年轻恒星、密集的气体和尘埃构成,是新恒星诞生的重要场所。
近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研究团队利用“银河画卷”一氧化碳分子气体巡天的数据,更新了银河系外缘旋臂的图像,这一成果极大地扩展了我们对银河系结构的理解。 这项研究不仅提供了关于银河系边缘区域的新视角,还展示了现代天文学技术在揭示宇宙奥秘方面的巨大潜力。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数据分析,科学家们能够更准确地描绘出银河系的轮廓,这对于理解我们所在的星系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这样的发现也激发了公众对于天文学的兴趣,促进了科学普及工作的开展。
相关研究成果已经正式发表于《天体物理学快报》(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恒星(以彩色背景显示)、原子气体(以彩色背景显示)以及分子气体(以绿色等值线表示)共同揭示了河外旋涡星系M51的盘状结构。
银河系的盘面较为扁平,其半径大约有数十千秒差距(1秒差距等于3.26光年),最大厚度则约为数千秒差距。人类居住的位置距离银心约8千秒差距,并且位于盘面上,垂直于盘面中心的偏离位置仅几十秒差距。因此,我们无法全面观察到银河系的旋臂结构,只能通过其他方法进行研究。
为了更深入地揭示银河系分子气体的分布情况,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科研团队借助德令哈13.7米毫米波望远镜,开展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CO(一氧化碳)分子谱线巡天项目——“银河画卷”。这一项目的实施不仅为研究银河系结构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还标志着我国在射电天文领域达到了新的高度。 此项目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帮助科学家们更准确地描绘出银河系内部复杂而精细的气体云分布图,这对于理解恒星形成过程以及银河系整体演化历程至关重要。此外,“银河画卷”计划的成功推进也展示了中国在天文观测技术上的显著进步,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天文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银河画卷”计划自2011年至今,已累积覆盖了2000多平方度的银盘区域。
新发布的图像揭示了银盘面上大约2/3的方位角以及银心距离在8到26千秒差距范围内的分子气体旋臂结构,这一范围相较于之前同类观测扩大了约1.5倍。这项发现不仅加深了我们对银河系内部结构的理解,还可能为研究银河系的形成和演化提供新的线索。通过这些详尽的数据,科学家们能够更准确地描绘出银河系的复杂图景,进一步探索宇宙中的奥秘。
根据观测,科学家重新绘制了银河系太阳半径以外的分子气体分布图,揭示了外太阳圈的三段旋臂结构。
这些旋臂的长度在16到43千秒差距之间,一直延伸到了HI盘的最边缘区域。
其中,距离较近的英仙臂和外臂结构特别明显,观测图像清楚地展示了旋臂之间物质密度的显著区别,并呈现出一种准连续分布的特点。
在银河系盘的边缘,大约1306个分子云清晰地勾勒出了最遥远的旋臂结构,即外盾牌-半人马臂。
这些分子云连接了近年来发现的第一象限新旋臂段与第二象限新旋臂段,并有可能将这条遥远的旋臂延伸到更远的第三象限。
左:左图:CO巡天观测揭示的外太阳系分子气体表面密度投影俯视图;右图:通过CO及其他天体示踪物构建的旋臂结构模型对比
银盘边缘的1306个分子云叠加在银河系结构遐想图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1662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