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传奇Jim Keller加盟开源鸿蒙,引领RISC-V阵营迈向新高度
不知道家友们,有没有听说过 RISC-V?
RISC-V(读作“risk-five”)是由图灵奖得主David Patterson教授带领的团队于2010年推出的开源指令集架构(ISA),其设计基于精简指令集(RISC)原则。
与其他指令集相比,RISC-V指令集的最大特点是它可以免费用于各种用途,允许任意人设计、生产及销售基于RISC-V的芯片和软件。此外,它在架构设计的精简性和模块化方面也表现出显著优势。
如今,近日,被誉为“硅仙人”的Jim Keller宣布加入RISC-V阵营,这一消息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Jim Keller在处理器设计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成就,他的加入无疑为RISC-V架构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ISC-V作为开源指令集架构,一直致力于推动芯片设计领域的创新和开放。随着Jim Keller的加盟,RISC-V有望进一步加速其技术进步,并在全球范围内吸引更多支持者。 这一变动不仅预示着RISC-V生态系统的壮大,还可能对整个半导体行业产生深远影响。Jim Keller的到来可能会促使更多顶尖人才加入RISC-V阵营,共同推动这一开源架构的标准化和商业化进程。同时,这也反映出RISC-V架构正逐渐成为传统架构之外的重要选择,对于那些寻求创新和灵活性的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积极信号。
2 月 26 日,Jim Keller 在 X 上宣布加入 AheadComputing 公司的董事会。
这家公司专注于打造 RISC-V 生态系统,包括 CPU、AI、支持 IP 及软件等。
Jim Keller,这位在英特尔、AMD、苹果、特斯拉等公司多次主导过重要芯片架构设计的“硅仙人”,最近表示:“开放的RISC-V架构为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没有任何限制。” 这种言论无疑再次点燃了关于RISC-V架构在未来科技领域影响力的讨论。RISC-V作为一种开源指令集架构,正逐渐成为行业内外广泛关注的对象。Keller的观点表明,他相信开放性平台能够激发更多的创意和技术突破,这或许预示着未来会有更多基于RISC-V的设计涌现出来。对于那些寻求在芯片设计领域实现突破的企业和个人来说,RISC-V提供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选择。
RISC-V处理器如今已在嵌入式系统、物联网、边缘计算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在面对网友对可以用在笔记本上的高性能 RISC-V CPU 的请求时,Jim Keller 表示已经在做了。
其实,模块化笔记本厂商 Framework “鸽”了一年的 RISC-V 主板,也终于在本月初上市。
赛昉JH7110芯片凭借其四个SiFive U74 RISC-V核心,为用户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而8GB LPDDR4内存则确保了流畅的多任务处理体验。这款产品的售价定在199美元,对于追求高性能与高性价比的开发者和科技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选择。它不仅能满足日常使用需求,还能支持一些较为复杂的开发工作,如AI应用开发和机器学习项目等。这表明,随着RISC-V架构的不断成熟,基于这一开源架构的产品正逐步成为市场上的主流选择之一,为用户提供了更多样化的硬件平台选项。
尽管它的性能水平仍然停留在“单片机”的阶段,与大众期待中的能够作为生产力工具,并且能够在性能上与Arm和x86架构一较高下的芯片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种性能上的不足表明,该产品在实际应用中可能无法满足专业用户和企业级用户的需求。虽然它在某些特定领域或小规模应用场景中可能有一定的优势,但在更广泛的市场中,尤其是面对那些对计算能力和效率有更高要求的应用场景时,仍需大幅改进才能具备竞争力。这提醒我们,技术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迭代和优化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截至2023年底,RISC-V IP核的全球出货量已达到130亿颗,仅仅用了14年的时间便实现了ARM需要30年才能达到的里程碑。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RISC-V架构在全球芯片市场的迅速崛起,也预示着该技术在未来可能进一步挑战传统架构的主导地位。RISC-V以其开放性和灵活性,正逐步赢得更多芯片设计公司的青睐,这无疑为整个半导体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与竞争格局。
在 RISC-V 协会最高级别的 Premier 成员中,除了英特尔、英伟达、高通这些芯片“巨头”,我们也能看到华为、中兴、阿里、腾讯等大量中国公司的身影。
我们中国厂商的 RISC-V 芯片,已经在不少开发板中搭载。
除了这些面向爱好者的开发板,RISC-V的商业应用也在快速发展。
在今日(2月28日)的2025玄铁RISC-V生态大会上,阿里达摩院宣布其首款服务器级CPU玄铁C930即将于3月开始交付。这一消息不仅标志着中国在芯片自主研发领域取得了又一重要突破,也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更多选择,有助于推动整个半导体行业的进步与发展。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性能、低成本的国产CPU无疑将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并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一场新的技术竞争。
在 SPECint2006 测试中达成 15 / GHz 的 IPC,已经超越了 Arm 的 A78 核心(约 12 / GHz),Zen 2 等老 x86 核心,达到了 13 代酷睿的水平。
对于新平台而言,硬件固然重要,但构建一个繁荣的生态系统才是决定其长远成功的关键因素。 这种观点强调了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科技市场中,单纯依赖先进的硬件已经不足以确保一个新平台的成功。硬件可能吸引用户的初始关注,但如果缺乏丰富的内容、应用支持以及良好的用户体验,这个平台很难长久地留住用户。例如,尽管某些设备在技术规格上可能优于竞争对手,但如果它们没有建立起一个开放且充满活力的应用开发者社区,就难以形成强大的用户黏性。因此,对于那些希望在市场中脱颖而出的新平台来说,必须同时注重硬件性能的提升和软件生态系统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用户的青睐,并在长期内保持竞争力。
目前RISC-V芯片支持的操作系统远不止那些对我们普通用户来说非常陌生的Linux发行版。
在安卓领域,玄铁的 AOSP 镜像中现已预装 F-Droid 客户端,其团队完成了约 1500 个 App 的移植,涵盖系统工具、图形图像、音视频软件、交通出行、办公软件、输入法、开发工具等类别。
除了安卓,RISC-V 还能跑开源鸿蒙。
目前 OpenHarmony 已经对不少 RISC-V 开发板提供了主线支持。
在2月20日,进迭时空SpacemiT推出了其首款采用RISC-V开源指令集和OpenHarmony5.0开源鸿蒙操作系统的“双开源”解决方案——MUSEPaper。
MUSE Paper 搭载进迭时空的 K1 八核处理器,支持开源鸿蒙 5.0 系统。
尽管其仍是一部为开发者准备的产品,但从开发板走向平板电脑,也说明 RISC-V 设备离我们消费者越来越近了。
从上百亿的芯片出货量中我们便可以看出,RISC-V 已经在嵌入式系统、物联网、边缘计算等领域站稳了脚跟。
我们日常使用的消费电子产品中,很有可能已经嵌入了RISC-V的知识产权内核。这种技术的发展不仅标志着处理器架构领域的一次重要革新,而且预示着未来科技趋势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RISC-V架构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优势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厂商倾向于采用这一方案,以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和技术优势。这无疑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也促使相关企业更加注重技术研发与创新,力求在未来的科技浪潮中占据有利位置。
RISC-V架构的芯片正在逐步进军高性能领域,未来有望在我们常见的消费电子设备乃至服务器中担当主CPU的角色。这一趋势不仅体现了RISC-V技术的进步与成熟,也预示着处理器市场格局可能迎来新的变化。 随着RISC-V架构的不断优化和发展,其在性能和能效方面的表现越来越受到业界的认可。尤其在当前全球对芯片自主可控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RISC-V以其开放性和可定制性,为众多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可以预见的是,未来RISC-V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这无疑会推动整个半导体行业的创新发展。
与Arm和x86等架构不同,RISC-V作为一个崭新的开源平台,中国的力量正在从参与者成长为规则的制定者。
甚至引领了多款经典产品设计的“硅谷奇才”吉姆·凯勒,也决定投身于开源的广阔天地,RISC-V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书写。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0856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