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一号圆满结束整机试车,开启中国商业航天新征程
3月11日消息,2025年2月22日,深蓝航天自主研制的星云一号火箭二子级液氧煤油真空发动机“雷霆RV”完成了第二轮整机热试车,试验结果达到预期目标,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试车持续340秒,其中285秒为动态矢量控制。
试车过程中,发动机的点火和关机时序均正常,稳态及动态工况下的参数也符合预期,这充分验证了发动机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此次试车是“雷霆RV”研发的重要节点,同时也为星云一号火箭的入轨发射任务解决了另一个关键难题,表明星云一号火箭二级动力系统的关键技术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雷霆RV”发动机是星云一号火箭二级部分的关键动力来源,特别为太空真空环境设计,经过两轮严格的点火测试,表现出色的性能和高可靠性。
首轮试车于2024年12月进行,采用短喷管构型,成功完成了多次稳态点火与矢量摇摆测试。
这次试车不仅证实了发动机设计的合理性,还首次获得了点火时序和推力响应等重要数据,同时初步验证了矢量控制系统的可行性。
此次的第二次测试试车增加了喷管延伸部分,以模拟在真空环境中使用气膜冷却的效果。
这次试车不仅覆盖了发动机的全任务时长,还验证了真空推力室区别于基本型的气膜冷却方案有效性、长时工作的稳定性、重复使用的潜力。
试后检查结果显示,发动机各部件结构完整,喷管延伸段未发现任何烧蚀痕迹,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大喷管”防热设计方案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这一结果不仅增强了我们对新型火箭推进系统的信心,也为我们未来的设计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和经验积累。 这样的结果令人鼓舞,表明我们在先进航天器设计与制造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对我国航天科研人员辛勤工作的肯定。同时,这也意味着我们在追求更高效、更安全的航天任务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两轮试车取得了四项核心数据验证成果:
1、设计合理性得到充分验证
数据与仿真模型吻合度极高,证实了发动机设计方案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2、时序控制可靠性得到确认
点火、关机指令执行得十分精准,时序控制链在实际应用中展现了卓越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不仅证明了该技术在复杂环境下的适应能力,也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行业标杆的地位。这一成就不仅提升了系统的整体性能,也为未来的研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矢量控制能力展现卓越性能
在持续285秒的偏转测试中,发动机最大摇摆角度为3度,120次单摆和15次圆锥摆动作均表现出快速且稳定的响应,摇摆伺服作动的延迟不超过0.03秒,完全符合对摇摆角度的精确要求。
4、热防护性能通过严苛考验
340秒的试车过程中,推力室出口段的最高温度达到了1100K,而喷管延伸段在持续的高温环境下依然保持完好,没有出现任何烧蚀痕迹。此次试验验证了气膜冷却方案的有效性,确保发动机在极端热环境下的可靠性和长期运行能力。
官方表示,星云一号火箭的首次发射准备工作已经进入了最后阶段,预计将在年中选择合适时机进行发射。这标志着我国在商业航天领域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展现了我国在航天技术上的持续进步与创新精神。星云一号的成功首飞不仅会为后续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还将进一步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于提升我国在全球航天领域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期待着这次发射能够顺利进行,并且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中国首款商用中型可回收火箭,去年9月进行了首次高空垂直回收测试飞行。在总共11项主要测试任务中,有10项顺利完成,仅有一子级最终着陆时出现异常。
火箭采用了串联二级的设计方案,其中一二级的主推力装置都选用了“雷霆-R1”这款高性能的液氧煤油发动机。这一选择不仅彰显了我国在航天技术领域的不断突破与创新,也标志着我们在推进剂使用方面迈出了更为环保和高效的一步。液氧煤油发动机相比传统燃料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环境污染,这无疑为我国未来太空探索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度超过30米,一二级直径为3.35米,可选择配置直径2.25米或3.35米的整流罩,近地轨道运力为2吨,而在5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上的运力则为1吨。
另外,大型运载火箭星云二号的一级采用11台“雷霆-RS”发动机并联设计,其近地轨道运力达到25吨,能够满足高低轨卫星组网和载人飞船等多种应用场景的需求。该火箭计划于2026年进行首次飞行试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1639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