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引领潮流,创新技术助力电视市场稳步增长!
3月14日消息显示,根据洛图科技发布的《中国电视市场品牌出货月度快报》,2025年2月中国电视市场的品牌整机出货量为185万台,同比增长1.6%,但较1月环比大幅下降58.1%。这一数据反映出当前中国电视市场在整体需求上的波动性依然显著。 从表面上看,2月的出货量虽有小幅增长,但环比的大幅下滑可能与春节假期后的消费淡季有关。节后市场需求回落是行业常见的现象,但考虑到去年以来全球供应链调整以及消费者偏好的变化,这种波动或许也预示着电视行业正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和新兴娱乐方式的兴起,传统电视产品的吸引力正在被重新定义。 未来,中国电视企业需要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差异化,以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并寻找新的增长点。同时,在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如何平衡成本控制与品质提升也将成为关键课题。总之,虽然目前市场表现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但长期来看,中国电视产业仍具备较强的韧性和潜力。
从报告获悉,截至2025年2月,中国电视市场今年1至2月的累计出货总量达到627万台,同比2024年增长4.3%。通常情况下,从2月起,中国电视市场会进入传统的销售淡季,出货量相比1月往往会出现明显下降。然而,从2024年10月至2025年2月的这五个月里,中国电视市场的出货量已连续实现同比增长。这一趋势充分表明,电视厂商和渠道平台对“国补”政策带来的销售预期充满信心。
2025年2月,中国电视市场前八大品牌——海信、小米、TCL、创维、长虹、康佳、华为和海尔,连同它们的子品牌在内,总出货量约为176万台,较上一年同期增长2.0%,合计市场份额达到95.1%。
海信、TCL 和创维三大传统主力品牌(含子品牌)在 2 月的合并出货量约为 105 万台,同比增长 1.9%,合并市占率为 56.8%。其中,海信系出货量居当月第一,同比增幅达 10.3%。
小米(含红米)在2月份的出货量达到41万台,市场占有率22.2%,稳居当月市场第二的位置。相比之下,长虹、康佳和海尔这三个品牌的合并出货量约为24万台,同比增长了2.1%。虽然它们的合并市场份额为13.0%,但较上个月下降了0.7个百分点。 从数据来看,小米在2月的表现依然强劲,不仅巩固了自己的市场地位,还进一步拉开了与其他品牌的差距。而长虹、康佳和海尔尽管在整体出货量上有小幅增长,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未能有效提升市场份额,这或许反映出这些传统品牌在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时仍面临挑战。 对于长虹、康佳和海尔而言,如何在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扩大市场份额,将是未来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在小米等新兴品牌的冲击下,这些老牌企业可能需要更加注重产品创新和用户体验,以吸引更多消费者的目光。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只有不断适应变化才能在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与此同时,2月份,华为与三星、索尼、夏普、飞利浦等外资四大品牌在出货量上依旧面临压力。这四大外资品牌的市场占有率长期低于5%。
报告称,虽然中国市场的整体销售状况正逐步回暖,消费者对高端电视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但外资品牌在年轻消费群体中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这不仅与他们自身在中国市场策略的调整滞后有关,也可能是因为未能及时响应国家对能效标准的新要求,因此未能充分抓住“国补”政策带来的机遇。 在我看来,这一现象反映了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面临的一系列挑战。首先,随着本土品牌的崛起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外资品牌需要重新审视其品牌形象定位,以更好地贴近年轻消费者的审美与需求。其次,在节能环保成为全球共识的大背景下,外资品牌若无法快速适应中国的能效标准升级,就可能进一步丧失竞争优势。最后,这也提醒我们,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企业,要想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就必须更加敏锐地捕捉政策动态,灵活调整战略方向,否则即便外部环境向好,也难以真正受益。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0890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