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鸡蛋变隐私陷阱:扫码背后的惊天秘密
5月3日消息,据公安部网安局官方微信公众号报道,近日天津市成功破获一起利用个人信息实施诈骗的案件。不法分子通过“注册账号,花1块钱领1斤鸡蛋”和“注册账号,一天赚150元”等诱人的宣传方式,以微小的利益为诱饵,骗取公民个人信息并进行贩卖,从而非法牟利。
据相关通报了解,犯罪团伙成员李某、赵某等人在天津市东丽区多个社区超市、农贸市场以及劳务市场等地,冒充知名互联网公司的工作人员,假借开展App推广活动的名义,通过低价售卖鸡蛋或发布兼职招聘信息等方式,诱使老年人和外来务工人员注册并完成各大互联网平台的实名认证,进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并将其出售给下游犯罪团伙,非法获利数十万元。
2024年7月,天津市东丽区公安机关成功打掉一个由李某为首的十余人犯罪团伙,现场查获大量包含身份证件信息、实名网络账号在内的公民个人信息资料。案件在2024年底尘埃落定,天津市东丽区人民法院依法判决李某等人犯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至三年。 这一案件再次敲响了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警钟。在信息化时代,公民的隐私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犯罪分子利用非法手段获取公民个人信息,不仅严重侵犯了个人权益,还可能引发一系列次生危害,如电信诈骗、网络欺诈等问题。因此,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提升公众的隐私保护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享受互联网便利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个人信息的安全防护,共同构建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警方表示,近年来,“扫码领鸡蛋”“扫码抢红包”等街头活动屡见不鲜,看似诱人,实则暗藏风险。这些活动往往以小恩小惠为诱饵,诱导人们主动或被动地泄露个人隐私信息。根据我国法律,向他人出售或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可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若情节特别严重,则可能面临三至七年的刑期及更高的罚金。因此,我们绝不能因贪图一时的小利而掉入陷阱,成为不法分子牟取暴利的工具。 在我看来,这类现象折射出的是社会对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不足。一方面,相关部门需要加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收集、买卖公民信息的行为;另一方面,公众也应提高警惕,切勿轻易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或填写敏感信息。只有当每个人都能意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才能从源头上遏制此类诈骗行为的发生。毕竟,守护好自己的信息,就是守护自己的生活安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155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