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空盗刷成新隐患:你的钱包可能正在裸奔
近期,差评编辑部内弥漫着一股迎接年度团建的轻松氛围,同事们纷纷展现出愉悦的心情。
是的,就是你们想的那种带薪休假~
但当同事们热火朝天地商量团建地点,犹豫着是否选择国外时,托尼偶然间看到一则不合时宜的外网资讯——
近日有报道称,国外出现一款针对安卓系统的恶意软件,利用NFC中继攻击技术,可以远程窃取信用卡信息。这一消息令不少人感到担忧。
如果该操作确实是借助NFC功能来完成的话,整个过程的确能够实现非常顺畅的体验。
网络上的朋友们也十分热情,很快就上传了相关的上手演示视频。
有媒体报道称,当一部手机紧贴着实体银行卡时,另一部手机可以无需输入密码的情况下,“隔空”完成该银行卡的信息复制,并能顺利替代实体卡进行刷卡操作。
此外,一张银行卡的信息可以被同步到多个远程设备上,这意味着只要四个犯罪分子相互协作,就可以在三个不同的地点,同时利用同一张银行卡进行非法交易,从而提高警方追踪的难度。
看完这个视频,很多人或许都会像托尼一样感到震惊。整个盗刷过程竟然如此流畅,简直和我们平日里用手机NFC刷公交卡或地铁卡时一模一样,毫无阻碍。 这不禁让人深思,技术的进步究竟是为了便利民众,还是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更多可乘之机?如今,NFC技术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及,确实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支付和出行。然而,这也提醒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便捷的同时,也要警惕潜在的安全隐患。如何在技术创新与安全保障之间找到平衡,或许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毕竟,谁都不希望自己的财产安全成为科技进步的“牺牲品”。
托尼仔细梳理了这条新闻,发现其中涉及的前因后果相当复杂。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事件的起因可以追溯到几个月前的一系列争议性事件。当时,相关部门对某领域的监管政策进行了调整,这无疑对行业内的企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尤其是那些依赖传统模式运营的企业,它们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新的规则,从而引发了连锁反应。 在我看来,这一系列变化不仅反映了市场环境的变化,也暴露了一些企业在应对风险时准备不足的问题。当然,这也提醒我们,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具备更强的应变能力和前瞻性思维。否则,当变革来临时,可能会措手不及。希望这次事件能成为一个契机,促使相关方更加重视规则的完善与执行,同时也让各方参与者从中吸取教训,共同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可以告诉大家的是,“隔空盗刷” 这事儿确实属实,而且估计有一半的锅要扣在手机的 NFC 刷卡功能上,但也不用过度恐慌,还是有办法提前防范的。
如今,市面上大多数智能手机都配备了NFC(近场通信)功能,这已经成为中高端机型的标准配置。即便是售价仅为几百元的基础款手机,也逐渐开始普及这一技术。然而,在这个几乎人人都拥有智能手机的时代,NFC的应用场景却似乎仍未被充分挖掘。 在我看来,NFC技术的广泛普及无疑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无论是移动支付、交通卡模拟还是文件传输,它都提供了更加高效且直观的操作方式。遗憾的是,目前许多用户对NFC功能的认知还停留在简单的刷卡支付层面,未能充分发挥其潜力。例如,利用NFC进行身份认证或智能家居控制等创新应用依然相对小众。 因此,如何进一步推动NFC生态系统的完善与推广,让这项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大众,值得行业内外共同思考。同时,也希望各大厂商能够持续优化相关服务体验,让更多人感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便捷与乐趣。
这个功能虽然常被人们戏称为“到手关”,认为没什么实际用途,但实际上它不仅能高效读取数据,还能够在短距离内实现数据的快速传输。这种特性让它在某些场景下能够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在我看来,这项技术的价值往往被低估了。很多人可能只看到了它的表面功能,却忽略了它在特定领域的潜力。比如在物联网设备之间进行信息交换时,它就能展现出极大的便利性。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这类技术,或许它在未来会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
就比如说,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通过手机的NFC功能来替代传统的实体门禁卡和电梯卡。只需提前在手机里录入相关卡片的识别码和密钥,手机便能模拟出相应的射频信号,从而实现刷手机开门或乘电梯的功能。这种方式不仅省去了随身携带实体卡片的麻烦,还提高了生活效率。 在我看来,这种技术的应用体现了现代科技对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一方面,它确实为人们提供了便利,尤其是在忘带卡或赶时间的情况下,手机NFC功能可以迅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这也提醒我们需要注意个人信息的安全性,毕竟一旦手机丢失或被非法入侵,可能会带来潜在的风险。因此,在享受便利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设备的安全防护措施,确保个人隐私不被泄露。总的来说,这项技术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好主意,但安全意识同样不可或缺。
再比如,大家只要在手机钱包里绑定了实体银行卡,或者在各大银行的 App 里开通的 “ e闪付 ”之类的虚拟银行卡,出门就能实现一碰支付和无卡消费。
背后的原理同样是借助NFC的数据传输功能,即将手机中的银行卡动态加密数据发送到POS机,进而实现在支付过程中替代实体卡的功能。
但是银行卡毕竟和普通的门禁卡不一样,为了防止盗刷,还增加了虚拟卡号、动态令牌和支付安全加密芯片这些大伙儿压根没听说过的技术,所以理论上 NFC 支付的安全性,甚至比刷实体卡还高。。。
那为啥这次 NFC 功能的安全性直接翻车了呢?
托尼研究了一圈,发现这其实并不应该怪罪到 NFC 技术上,因为这次的盗刷事件的技术水平说实话不高,需要的只是用户的 “ 热情配合 ”。。。
首先,整个诈骗最关键的一步,是受害者的手机 A 里,要安装文章开头提到的恶意软件 SuperCard X,并且授权它 NFC 权限。
骗子通常会诱导受害者将银行卡贴近手机的NFC区域,同时他们则用另一部手机B靠近远端的POS机。通过特定的App,骗子能在后台拦截手机A与POS机之间的通信数据,并利用这些信息实时验证银行卡内的密钥,从而绕过实体卡的安全验证,实现所谓的“隔空刷卡”。这种手法不仅技术门槛较高,而且风险极大,一旦被发现,受害者可能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我看来,此类犯罪行为严重威胁了金融安全和个人财产安全,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和技术防范,同时也提醒公众提高警惕,避免轻信陌生人的引导操作,保护好个人隐私和财产安全。
大家看下面这个攻击路径图,会更直观一点。
整个过程,近期发生的网络安全事件再次提醒我们,黑客攻击并不总是依赖复杂的手段,有时反而会采用一些看似简单却极为有效的传统方式。例如,这次事件中的黑客并没有使用暴力破解动态令牌或伪造IP地址等技术性极强的方法,而是通过经典的“电话诈骗”手段,成功完成了前期的一系列准备工作。 这不禁让人深思: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为何如此传统的伎俩仍然能够奏效?究其原因,或许在于人们的防范意识并未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面对日益智能化的安全防护系统,攻击者反而选择回归人性本身,利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来突破防线。这种反差不仅暴露了部分用户对网络安全风险认知的不足,也折射出当前安全教育普及程度的局限性。 此外,这也反映出企业在构建安全体系时可能存在漏洞。过于专注于高成本的技术防御而忽视基础性的用户引导,可能导致防线被轻易攻破。因此,未来需要更加注重技术和人文结合的安全策略,既要提升技术门槛,也要强化公众的风险意识,双管齐下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NFC模块或手机在这里主要起到数据传输的作用,将NFC感应到的真实银行卡的加密信息,通过APP同步出去。
所以在 POS 机眼里,并不会意识到,有两台手机在隔空传递数据,最多只是觉得 “不知道为啥,这次刷卡和银行卡通信的时间长了点儿”。
讲到这里,可能有些小伙伴发现了疑点——
这种支付方式虽然在小额交易上提供了便捷,但大额现金交易依然需要通过输入密码来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用户的资金安全。不过,这也提醒我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仍需保持警惕,特别是在涉及较大金额时,务必确认交易细节,避免因疏忽导致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建议支付平台进一步优化安全机制,比如增加双重认证选项,以满足不同用户对安全性与便捷性的需求。
其实托尼一直对这件事充满好奇,直到他阅读了国内的有关报道,这才逐渐理清了一些头绪。
根据央视的报道,骗子会以 “航班取消” 的借口,让你放松警惕;或者伪装成抖音客服,打着 “抖音百万保障” 服务已经到期,不解除服务,会每月扣费 2000 元之类的的幌子,诱导你下载各种 App。
近年来,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各种假冒官方应用的虚假软件屡见不鲜。“银联会议”“抖音会议”“中银会议”等名称看似熟悉,实则暗藏陷阱,这些所谓的会议软件并非来自正规渠道,而是骗子精心设计的圈套。从表面上看,它们模仿了知名品牌的界面与功能,但仔细观察便能发现诸多破绽。此类软件不仅可能窃取用户的个人信息,还可能诱导用户进行资金转账,给受害者带来巨大损失。 必须强调的是,这类骗局之所以能够得逞,往往是因为其伪装得太像真的,让人一时难以分辨真伪。因此,广大网民在下载任何软件时都应提高警惕,优先选择官方网站或经过认证的应用商店。同时,相关部门也需加大打击力度,及时清理网络空间中的有害信息,为公众营造一个更加安全可靠的上网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遏制此类诈骗行为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
这种新型诈骗手段令人防不胜防,其核心在于利用看似普通的应用程序,实则暗藏玄机。这些应用不仅具备远程操控与屏幕共享功能,还能通过NFC技术窃取银行卡信息。一旦受害者疏忽大意,轻信这些伪装成正常服务的应用程序并输入密码,就可能面临巨额财产损失的风险。 从技术角度来看,此类诈骗手段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的便利性,但同时也暴露了当前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中的漏洞。一方面,用户需要提高警惕,学会辨别可疑软件;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移动应用市场的监管力度,确保每一款上架软件的安全性。此外,金融机构可以考虑推出更高级别的交易验证机制,以减少因信息泄露带来的风险。 总之,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便捷的同时,我们也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避免成为犯罪分子的猎物。同时希望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构建更加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
尽管如同之前所提及的,托尼相信这种隔空操作的技术仍然存在一定的防范措施。
近年来,国内与国外都出现了类似的诈骗手段,不法分子要求受害者将银行卡贴近手机底部并保持静止,目的是让卡片对准手机的NFC模块以窃取信息。这种操作不仅隐蔽性较低,还容易引起旁观者的注意,因此显得格外突兀。在我看来,这一现象反映了网络犯罪手段的趋同化趋势,同时也暴露了部分公众在防范意识上的不足。尽管技术的进步为生活带来了便利,但随之而来的安全风险也日益增加。我们需要更加重视个人信息保护,同时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对此类新型诈骗的打击力度,共同维护网络安全环境。
希望看了这篇文章的小伙伴能引起警惕,如果你还在犹豫对方是不是骗子,假如对方提了这种反常的要求,那直接就可以下结论了。
最后的最后,不少人或许会疑惑,银行卡盗刷的问题本质上明明是电话诈骗,为何会被归咎于手机的NFC刷卡功能呢?
据我们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的情况显示—— 这一消息无疑引发了广泛关注。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爆料层出不穷,真假难辨,但每一个细节都可能牵动公众的神经。尤其是在涉及公共利益或社会热点事件时,这样的消息更需要谨慎对待。我们需要更多的权威渠道来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避免被不实信息误导。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传播信息之前,应该多一份思考和辨别,确保所传递的信息真实可靠。
通常情况下,普通POS机在刷卡时会检测银行卡与设备间的通信延迟。然而,当手机通过HCE(主机卡仿真)区域模拟银行卡时,由于需要经历一系列安全认证流程,这反而会导致手机刷卡的通信延迟高于实体卡。
这样一来,部分POS机和ATM机为了更好地兼容手机NFC功能模拟的银行卡,从而提升刷卡的成功率,有意将整体的通信延迟上限设置得更高一些。这一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因信号不稳定导致交易失败的问题,为用户提供了更顺畅的操作体验。然而,这种做法也引发了对设备性能优化方向的思考:是否应该优先通过技术升级来缩短延迟,而非单纯依赖延长上限?毕竟,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消费者对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如何在兼容性与速度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相关设备制造商需要重点考虑的方向。
正是因为这个改动,导致手机刷卡到确认付款之间,存在一个 “可被利用” 的时间差。相当于这些增加的延迟阈值,给手机 NFC 实时传输数据的操作留出了时间,才给了骗子们 “隔空复制” 卡片的机会。
最后托尼想提醒大家的是,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记住一条原则,正经人绝不会通过手机向你要银行卡信息,更不会要求你将银行卡贴在手机屏幕上。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1759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