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忙种,不负韶华:仲夏时节的丰收序曲
6月5日了解到,“芒种”节气如约而至,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在这一时节,太阳逐渐向北半球最北端的运行轨道靠近,北半球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的日子即将到来。
芒种,芒种时节,意味着麦类等有芒作物进入成熟期。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五月节气,正是有芒的谷物可以播种的时候。”这表明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的种子已完全成熟,农民需要抢抓农时进行收割。此时,栀子花绽放,田野里麦浪金黄,梅子渐熟,仲夏的气息愈发浓厚。“芒种”一词蕴含着双重含义:一方面是有芒作物(如麦子)需要及时收获;另一方面是有芒作物(如稻谷)则要适时播种。在我国大部分区域,这一时期正值“三夏”大忙季节,即夏收、夏种和夏管同步展开。在这收获与播种交织的关键时刻,“芒”与“种”之间展现出生命的蓬勃与大地的富饶。
每年当太阳运行至黄经75度时,即为芒种节气。芒种与“忙种”谐音,寓意着各种作物开始进入繁忙的播种期。因此,“芒种”又被称为“忙种”或“忙着种”,是农民们抢抓农时进行播种的重要时节。
芒种时节,正值农作物需水高峰期,农谚有云:“大旱不过五月十三”,因此这一天被称为“雨节”。据民间传说,五月十三是关公磨刀的日子,磨刀时发出的声响化作了雷鸣,而磨刀所用之水则化为甘霖。这一说法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朴素理解,也寄托了农民对风调雨顺的美好期盼。在传统观念中,关云长被视为忠义与正义的象征,其英灵被相信会时常降临人间,庇佑世间万物和谐安宁。正因如此,许多地方都修建了关帝庙,每逢此日,前来祭祀的人络绎不绝,香火鼎盛。 这种文化现象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英雄人物的崇敬以及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关公不仅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更逐渐演变为一种精神符号,在民间信仰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说明了传统文化如何通过神话故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形成独特的价值体系。现代社会虽然已经进入科技时代,但类似的民俗活动依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它们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提醒我们珍惜当下、敬畏自然。
但农民的行为却惹起南海恶龙的嫉妒,有一年,恶龙趁关公外出之际,出来作乱,当时正值农作物生长需水之时,恶龙便吸干了江河湖泊的水,导致农作物都干涸枯萎,赤地千里。而关公回来后,发现这一情形,出于愤怒,于农历的五月十三日,在南天门外将青龙偃月刀磨得非常锋利,出征降龙。磨刀水洒落人间,形成降雨。最后,关公擒住了恶龙,让恶龙将吸入的江河湖泊的水尽数吐出,农作物又恢复了生机。因此,关公每年五月十三日都在南天门外磨刀示威并降霖雨。
芒种时节,雨量充沛,气温逐渐升高,成为一年中气候特征最鲜明的时段之一。这一时期,常见的天气灾害如龙卷风、冰雹、大风以及暴雨频发,部分地区甚至可能遭遇干旱困扰。尤其在沿江地带,降水尤为集中,而黄淮平原与华南东南季风区域则进入了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阶段。与此同时,西南高海拔地区的冰雹天气也开始增多。通常情况下,到了芒种后期,从我国长江流域至日本南部会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的连阴雨天气,由于此时正值梅子成熟之际,因此被称为“梅雨”。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梅雨景象的描绘可谓汗牛充栋,无需赘述。 个人认为,芒种时节的气候变化不仅影响着农业生产节奏,也深刻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习俗。比如,江南地区因梅雨季节的到来,催生了许多关于潮湿气候的独特饮食习惯,同时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此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愈发明显,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似乎有所增加,这提醒我们既要珍惜自然馈赠,也要积极应对环境挑战,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芒种期间,除了青藏高原和黑龙江最北部的一些地区,还没有真正进入夏季以外,大部分地区的人们,一般来说都能够体验到夏天的炎热。位于黑龙江北部的嫩江,在 1971~2000 年 30 年间,最热的一天 37.1℃,就出现在芒种期间。此外,时到 6 月份,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出现 35℃以上高温天气的可能,黄淮地区、西北地区东部可能出现 40℃以上的高温天气,但一般不是持续性的高温。
在华南地区的中国台湾、海南、福建以及两广等省份,6月的平均气温通常维持在28℃上下。尤其是在雷雨来临前,空气湿度较高,体感尤为闷热,这种情况下有时需要向公众发布高温预警信息。
夏季来临,气温逐渐攀升,尤其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湿热交加的天气让人感到格外闷热。在此时节,人们在日常起居上应遵循晚睡早起的原则,适度晒太阳以提升精神状态,同时需避免阳光直射,做好防暑降温措施,以适应自然界阳气旺盛的变化。另外,由于夏日白天较长夜晚较短,午间适当休息有助于缓解疲劳,保持充沛的精力。
饮食方面,芒种时节,气候逐渐炎热,湿气加重,此时的饮食应以清补为主。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清淡饮食对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蔬菜、豆类等食物能为身体提供必要的糖类、蛋白质、脂肪以及多种矿物质和丰富的维生素,比如菠萝、苦瓜、西瓜、荔枝、芒果、绿豆、赤豆等,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这些食材不仅富含营养,还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季节的变化。此外,多吃瓜果蔬菜还有助于补充维生素C,这对于维护血管健康十分有益。维生素C能够促进胆固醇的代谢,将其转化为胆汁酸,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和改善动脉硬化的效果。 我认为,在日常生活中遵循这样的饮食原则非常必要。尤其是在芒种这样一个容易让人感到疲倦和食欲不振的时期,合理搭配膳食可以让我们保持良好的状态。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追求美味的同时,也要注重饮食结构的合理性,做到均衡摄入各种营养物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养生的目的。总之,顺应自然规律调整生活方式,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且应该坚持的好习惯。
嫁树
芒种是农忙季节,在山西荣河开始收获大、小麦,当地人称之为“农忙”。有谚语说:“麦黄农忙,秀女出房。”因此在此节气,妇女也要下地帮助度过“农忙”。而在河北盐山则是在“忙中”这天有“嫁树”的习俗。就是用刀子在枣树上划几下,寓意可以多结果实。
送花神
芒种时节,民间有祭祀花神的传统习俗。人们相信,芒种之后,百花逐渐凋零,花神即将隐退,因此常在这一天举办祭拜花神的仪式,为花神送别并致以谢意,同时祈愿来年再会。当天,人们会摆设供品,焚香祭拜,以此为花神饯行。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描绘了芒种节的景象:“姑娘们有的用花瓣和柳枝扎成小轿与马匹,有的用丝巾和彩绸制成旗帜,全都用彩线绑好,挂在每一棵树和每一朵花上。整个园子里,彩带飞舞,花枝摇曳。”按照传统说法,芒种以后,盛开的花朵开始凋谢,花神退位,人们便会举行庄重的仪式为她送行,以表达敬意和期待,这便是送花神的由来。
煮梅
在南方,每到五六月,便是梅子成熟的时节,三国时期更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佳话流传。青梅富含多种优质的天然有机酸及丰富的矿物质,不仅能够净血、调理肠胃、降低血脂、缓解疲劳、美颜护肤,还能帮助调节身体酸碱平衡,增强免疫力,展现出独特的营养价值与保健功效。然而,由于大多数新鲜梅子口感酸涩,不宜直接食用,人们通常需要通过加工处理才能品尝其美味,而这种加工方式便被称为煮梅。因此,古人探索出了许多煮梅的巧妙方法。在芒种这一天亲手制作,不仅能享受美食的乐趣,更增添了一份古朴雅致的情趣。
安苗
芒种时节,皖南地区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事习俗——安苗活动从明初便已开始流传。为了祈盼秋季丰收,村民们都会举办庄重的安苗祭祀仪式。每家每户以新麦面制作发包,将面团塑造成五谷杂粮、牲畜家禽以及各类瓜果蔬菜的模样,并用蔬菜汁为其添上缤纷色彩,作为祭品敬献,寄托着人们对五谷丰登和村民安康的美好祝愿。
《时雨》
【宋】陆游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
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
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
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
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
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
《梅雨五绝》
【宋】范成大
梅雨暂收斜照明,去年无此一日晴。
忽思城东黄篾舫,卧听打鼓踏车声。
《伊犁记事诗》
【清】洪亮吉
芒种才过雪不霁,伊犁河外草初肥。
生驹步步行难稳,恐有蛇从鼻观飞。
《芒种后积雨骤冷三绝・其三》
【宋】范成大
一庵湿蛰似龟藏,深夏暄寒未可常。
昨日蒙絺今挟纩,莫嗔门外有炎凉。
《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北固晚眺》
【唐】窦常
水国芒种后,梅天风雨凉。
露蚕开晚簇,江燕绕危樯。
山趾北来固,潮头西去长。
年年此登眺,人事几销亡。
《咏廿四气诗・芒种五月节》
【唐】元稹
芒种看今日,螳螂应节生。
彤云高下影,鴳鸟往来声。
渌沼莲花放,炎风暑雨情。
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
《耕图二十一首・拔秧》
【宋】楼璹
新秧初出水,渺渺翠毯齐。
清晨且拔擢,父子争提携。
既沐青满握,再栉根无泥。
及时趁芒种,散着畦东西。
本文原出自 2017 版《今日芒种,夏暑菱歌雨漫漫》,有改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2087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