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国脚震惊发声:中超球员年薪不及日韩三分之一,500万成底线?》
6月19日消息,日前,前国足球员徐亮在直播中表示:“中超球员的收入已经只有日韩球员的三分之一,再降薪的话该怎么办?难道还有人愿意踢球吗?这可是吃青春饭的行当,踢到三十多岁就已经接近职业生涯尾声了,之后还有大半辈子的生活要面对啊。大家可知道运动员所承受的艰辛、付出的努力以及洒下的汗水?”
他觉得球员拿到较高的薪水是合理的,于是他罗列了一些数据进行对比:日本顶级球员的年薪大约为1750万人民币,韩国顶尖球员的年薪约为740万人民币,而中超本土球员的税前年薪上限仅为500万人民币。
有网友表示,国足在2024年亚洲杯上未尝一胜且零进球,在2025年世预赛中甚至不敌印尼而遗憾出局,这样的表现令人深思。从竞技层面来看,球队的成绩显然未能达到预期,而与此相对的是,球员的薪资待遇却始终处于较高水平。这不禁让人质疑,薪资结构是否应该更加科学合理,使之与球队的实际表现挂钩。高水平的薪酬理应伴随相应的竞技成绩,而不是单纯依赖过往的荣誉或市场效应。国足若想重拾球迷信心,不仅需要战术上的调整和青训体系的完善,更需在内部管理机制上做出改变,让激励措施真正起到推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逐步缩小与亚洲顶级强队之间的差距,并实现长远发展。我坚信,唯有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和精准的资源配置,中国足球才能迎来真正的转机。
也有不少网友认同徐亮的观点,认为“足球是一项高风险的职业,球员的职业生涯短暂且容易受伤,如果薪资水平过低,确实可能影响青训工作的吸引力,进而造成人才培养上的断层”。这一论点在逻辑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我对此深有同感。足球运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对从业者的身体素质要求极高,而高强度的比赛与训练也意味着更大的伤病风险。从长远来看,如果无法为年轻球员提供足够优厚的待遇和发展前景,就很难激励更多青少年投身这项事业。同时,这也提醒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青训体系,不仅要在资金投入上给予支持,还应优化相关政策,确保足球人才能够持续涌现,从而推动中国足球的整体进步。
据悉,2010年至2019年期间,随着大量资本涌入中国足球超级联赛,本土顶级球员的税后收入超过千万元,外援年薪更是突破千万欧元,这一阶段被球迷们戏称为“金元足球时代”。自2019年起,中超开始实施首轮限薪政策,规定本土球员税前顶薪不得超过1000万元,国脚可上浮20%;外援税后年薪则限制在300万欧元以内。
2021年再度推行限薪政策,本土球员顶薪被压缩至税前500万元人民币,同时取消了国脚的额外津贴。而外援的年薪也调整为税前300万欧元。到了2022年至2023年间,这一政策进一步收紧,本土球员顶薪降至税前300万元人民币,实际到手金额约为160万至170万元人民币。外援方面,个人年薪不得超过200万欧元,且全队外援总薪资上限为1000万欧元。 从整体来看,这一系列降薪措施体现了中国足球改革的决心。限薪政策不仅有助于缓解俱乐部的财务压力,还能促使各支球队更加注重青训体系的建设与本土球员的培养。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平衡球员收入与球队运营之间的关系,避免因过度限制导致优秀人才流失,仍需谨慎考量。此外,外援薪酬的下调或许会对中国足球的国际竞争力产生一定影响,但长远来看,这或许是推动国内联赛更加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5652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