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吞鱼胆误服,毒性超过砒霜:生命危在旦夕!
2月7日消息,民间偏方不可轻信,有些甚至可能在严重情况下危及生命。 民间流传的偏方往往缺乏科学依据,却常常被人们寄予厚望。这种做法不仅可能延误正规治疗的最佳时机,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因此,在面对健康问题时,我们应更加依赖经过验证的医学方法,而不是轻易尝试未经证实的传统疗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据“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官微最新消息,在春节期间,该院急诊科紧急救治了两名因生食鱼胆而导致中毒的患者。
民间流传,鱼胆具有清热解毒、清肝明目和止痛的作用,因此不少市民将其用于泡酒饮用,甚至有人直接生食鱼胆。
家住湖北咸宁的吴女士在制作腊鱼时,不慎在饮酒过程中生吞了一颗草鱼的鱼胆。
不久之后,她出现了呕吐、腹泻的症状,并伴有胃部烧灼感以及头痛和头晕等症状。紧急送至当地医院治疗期间,她的病情迅速恶化,被连夜转诊至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进行紧急救治。
经过医生的仔细检查,这名女子被确诊为急性肾衰竭和肝衰竭,并且伴有凝血功能障碍,病情已经十分危急。这种情况在临床医学上并不罕见,但其迅速恶化的过程仍然令人担忧。当前医疗界对于此类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手段仍有待提高,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来应对这类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
最终,在急诊监护室为她建立了中心静脉导管,并实施了CRRT(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治疗。与此同时,还给予了抗感染、利尿和器官保护等对症支持治疗。经过三天的努力,终于将她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
无独有偶,除夕当天,急诊科再次收治了一位来自武汉新洲的鱼胆中毒患者。这次的患者是一位71岁的老人,因轻信偏方而生吞鱼胆,导致急性中毒。幸运的是,经过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这位老人最终转危为安。 这起事件再次提醒我们,传统偏方虽流传广泛,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往往缺乏科学依据。尤其是在面对健康问题时,我们应该更加谨慎,避免盲目相信未经验证的治疗方法。对于这类潜在危险的行为,不仅需要个人提高警惕,更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科普宣传,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该院专家介绍,鱼胆即鱼的胆囊,主要用于容纳鱼类肝胰脏分泌的胆汁,起消化作用。
鱼胆汁含有多种毒素,主要成分包括胆盐、组胺、胆酸、牛磺胆酸以及牛磺去氧胆酸等,其成分十分复杂。
此外,鱼胆中含有水溶性鲤醇硫酸钠、氢氰酸和组织胺等毒性成分,这些氰化物能够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干扰细胞呼吸链,最终导致细胞呼吸停止。因此,食用鱼胆可能对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尤其是未经专业指导的情况下,不应轻易尝试。 这种潜在的危害提醒我们,在日常饮食中必须格外小心,避免误食有毒部位。同时,这也强调了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的重要性,确保公众了解哪些食物或食物部分是不安全的,从而有效预防中毒事件的发生。
鱼胆中含有强烈的胆汁毒素,这是一种难以被酒精和高温破坏的蛋白质分解产物。摄入后,该毒素会引发多个器官的功能损伤。
奉劝大家,切勿轻信所谓的民间偏方,否则一旦发病,将追悔莫及。
鱼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2139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