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拳出击!2024年网络暴力犯罪升级,383名施暴者因触犯法律受到严惩
3月12日消息,据公安部新闻传媒今日报道,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关于持续从严惩治网络暴力犯罪的数据引起了广泛关注——2024年,有292人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判刑,另有91人因侮辱罪和诽谤罪被定罪判刑。
根据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11.0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提升至78.6%。在互联网信息海量增长的时代,它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与此同时,一些负面现象也随之出现,如情绪化、非理性、不实以及具有攻击性的网络互动内容,其中,“按键伤人”式的网络暴力行为已成为典型的网络乱象之一。
多年来,不断有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呼吁,在法治框架内治理网络暴力和造谣诽谤等乱象,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以提供更坚实的法律支持来打击网络暴力犯罪行为,同时助力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环境。 这一系列呼吁表明了社会各界对网络空间净化的迫切需求。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意见的重要平台。然而,网络暴力和谣言的滋生也日益严重,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通过立法手段加强对网络行为的规范与约束,不仅有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举措。
2024年6月1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了《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旨在从多方面强化网络暴力信息的管理,建立一套全面的动态治理体系。这一规定是我国首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出台专门针对网络暴力的法规,为构建持续性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支撑。详细内容可参考之前的报道。
令人欣慰的是,今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披露,2024年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和侮辱罪、诽谤罪而被定罪判刑的数据同比分别下降了22.3%、32%。这一显著成效反映出我国在打击网络暴力犯罪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政府和司法机关在过去一年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确实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然而,网络空间的复杂性和匿名性依然给治理工作带来了挑战。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网络平台的责任监管,并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以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制网络暴力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清朗的网络环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4162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