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纠纷也有底线!网贷催收行业规范出台,维护公平正义
3月13日最新消息显示,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宣布,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日前正式批准并发布了《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这一国家标准。
这项标准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贷后催收业务制定的国家级规范,成功弥补了长期以来在贷后催收环节中存在的制度空白,为促进行业自律管理、提高从业机构的合规经营水平、甄别并防范暴力催收等违法违规行为提供了权威参考,是贷后催收行业走向规范化和健康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该标准由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归口管理,中国人民银行担任主管部门,由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联合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通信企业协会、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及相关行业机构共同起草制定。
标准的核心内容涵盖了催收的适用范围、专业术语的定义、风险控制的基本原则,同时对制度建设、组织与人员管理、业务流程、金融机构对第三方催收机构的监管,以及个人信息安全保护、重大风险事件的上报机制、业务信息共享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这一标准的出台无疑为催收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在当前金融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平衡好催收效率与消费者权益保护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标准明确了各方责任,有助于减少因催收不当引发的社会矛盾,同时也提醒金融机构在选择合作方时需更加审慎。此外,强调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体现了对用户隐私权的尊重,这是构建健康金融生态不可或缺的一环。未来,还需持续完善配套措施,确保标准落地实施,真正实现行业健康发展与消费者利益保障的双赢局面。
下一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将继续推进相关标准的贯彻执行,进一步强化贷后催收领域的自律监管,促进贷后催收行业的规范化和健康发展。另外,根据国家标准《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的施行安排,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此前于2024年5月15日出台的《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正式停止生效。
根据官方文件要求,金融机构与第三方催收机构需强化对催收人员的管理工作,相关内容涵盖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合理配置催收岗位,明确各岗位职责。
制定催收人员选拔的具体标准时,应确保不录用具有暴力犯罪史以及严重失信记录的人员。
催收人员上岗前应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和考核,并签署个人信息安全保密承诺书。岗前培训和考核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金融基础知识、职业道德、作业规范、网络安全知识和保护客户隐私的相关要求等。
建立对催收人员从业行为进行全程动态监测的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置不当的催收行为;及时将不再适宜从事催收工作的人员调离岗位;发现催收人员有重大违法违规催收行为的,应予以辞退并向相关行业自律组织报送信息。
催收行业应当每年至少组织一次针对业务流程与网络安全意识的专业培训和考核,以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增强催收工作的规范性,也能有效防范潜在的网络风险,确保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我看来,这种定期培训和考核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能够帮助催收人员及时更新知识体系,熟悉最新的法律法规以及行业准则,从而在工作中更加合规操作。其次,随着数字化转型加速,网络安全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通过强化相关意识与技能培训,可以更好地保护客户信息和企业数据安全。最后,这也体现了对从业者自身成长的关注,有助于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为行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总之,这样的安排既是对当前形势的有效应对,也是对未来挑战的未雨绸缪。
科学设计催收人员的绩效评定与奖惩体系时,应将合法合规操作、催收成效、信息保护以及投诉管理等要素融入综合评估,避免采取单纯依据债务回收金额提成的考核模式。
标准还提到,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催收机构应只向债务人催收,不应向联系人催收。向担保人等连带责任人催收应以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和协议约定为限。
标准还称,在进行交互式现场催收的过程中,还需遵守以下基本工作规范:
单次应至少 2 人,不宜超过 3 人。
着装应文明得体。
应主动出示工作证件。
与单一债务人进行主动有效沟通时,每天不宜超过一次,但与债务人另有约定的情况则不在此限。
未经同意,不得擅自闯入住宅等私人空间,也不应进入债务人相关的办公场所,同时避免对债务人同住家属的日常生活造成干扰,更不得影响债务人同事的正常办公秩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2057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