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机器人与骚扰电话勾结,工信部震怒出击!
3月16日最新消息,昨晚,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工信微报”发布文章,表示已连夜采取措施对“3·15”晚会曝光的问题进行查处。
针对“3·15”晚会曝光的智能机器人滥发营销骚扰电话以及虚拟运营商在实名制落实方面存在的漏洞等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迅速作出反应,连夜部署北京、上海、广东等多地通信管理部门针对相关涉嫌违规的主体展开调查并采取处置措施。同时,要求基础电信运营商立即中断涉事线路服务,并对涉及个人数据信息的情况进行全面核查。此外,工信部还督促各大互联网平台彻底清除与违法智能外呼软件相关的销售推广信息。
同时,将持续采取有力措施,强化对基础电信运营商、虚拟运营商、呼叫中心企业监督检查,严厉查处违法违规企业,加大曝光力度,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依法打击网络黑灰产业等违法犯罪行为,全力营造安全健康的信息通信消费环境。
据了解,今年央视3·15晚会再次将矛头对准了“骚扰电话产业链”,此次一个意想不到的“帮凶”浮出水面——AI外呼机器人。
据报道,近一年来,网络上涌现了大量关于“外呼”服务的广告。这些外呼公司主要为商家提供向用户拨打电话进行营销的服务,业内俗称为“电销”。他们以“高效接触目标客户”“精准开发潜在客户”等作为宣传亮点吸引客户,并且声称能够借助AI智能机器人完成营销电话的拨打工作。
根据这些“外呼”平台上的联络方式,315晚会的记者前往多地开展调查工作。
眼下,使用所谓人工智能机器人拨打营销电话已经成为行业主流。
首先是机器人不知疲倦,可以日夜拨打营销电话,其二,智能机器人输出的声音由真人录音制作而成,让接听用户难辨真伪。
根据报道,在智优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办公室内,田经理展示了一套正在为一家口腔医院进行测试的智能客服系统。这套系统的对话话术详细列在屏幕上,每个回复都关联着特定的触发关键词。这意味着当潜在客户说出某些语句时,智能机器人能够迅速匹配并提供相应的回应。田经理解释说:“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而我们这里使用的是典型的外呼型AI。它在初期阶段的表现几乎可以媲美真人拨打电话。” 我观察到,这类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特别是在服务行业,像口腔医院这样的场景中,通过精准匹配客户需求,可以有效提升顾客满意度。然而,我也注意到,尽管AI技术日益成熟,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需关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毕竟,在处理大量用户信息时,如何确保这些信息不被滥用或泄露至关重要。此外,随着技术进步,未来或许需要更多法律法规来规范AI的发展方向,以平衡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之间的关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未经消费者同意擅自拨打电话进行营销的行为,无论是由外呼智能机器人执行,还是由真人电话营销人员实施,均被视为违法行为。这一法律条款旨在保护消费者的安宁权和个人隐私,避免他们因不必要的推销电话而受到干扰。 在我看来,这一法律规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私人空间却不断被各种形式的商业推广所侵扰。尤其是那些未经允许的电话推销,不仅让人不堪其扰,还可能带来信息泄露的风险。因此,明确禁止此类行为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有力维护。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如何有效监管智能机器人等新型工具的使用也成为一大挑战。未来,相关部门还需进一步完善配套措施,确保法律能够真正落地执行,同时也要加强对公众的普法宣传,让每个人都了解自身的权利与义务。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108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