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假冒名人带货,消费者维权难题如何破解?
科技快讯中文网
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同时也引发了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深度伪造技术便是其中的一大隐忧,它能够生成高度逼真却完全虚假的视频或图像,这已经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 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可能误导公众舆论,还可能被用于诈骗、诽谤等非法行为,对个人隐私和社会秩序构成威胁。因此,如何在促进技术创新的同时,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确保技术使用的正当性和安全性,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既要鼓励科技的进步,也要防范潜在的风险,以实现科技与社会的和谐共存。
据央视新闻报道,今年以来,利用AI深度伪造进行假冒名人的情况屡见不鲜。近日,有不法分子通过AI技术模仿张文宏医生的面部和声音,在直播间销售了1200多件蛋白棒产品。
此外,近期,名人刘德华和企业家雷军的名字也出现在了AI伪造的名单上。刘德华的声音被不法分子利用来增加某些短视频的点击率,这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他的电影公司多次发布声明,提醒公众注意这种欺诈行为。 这种情况不仅侵犯了个人隐私和名誉权,也对公众造成了误导。在数字时代,AI技术的发展为各种诈骗活动提供了新的手段。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同时也需要加强对AI技术的监管和规范,防止其被滥用。此外,公众也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辨别真伪,避免成为这些虚假信息的受害者。
专家指出,目前的 AI 技术可以通过深度学习轻松克隆他人面部和声音,甚至只需一张照片和一段语音样本即可完成。然而,这种技术并非毫无破绽。例如,伪造视频通常无法实时直播,同时在脸部轮廓和背景融合度等细节上存在缺陷。观众通过仔细观察可发现破绽,尤其是在口型和语音匹配度方面。
专家表示,未经授权使用他人形象或声音被视为侵权行为,根据《民法典》和《网络安全法》,发布者可能会受到包括损害赔偿和刑事责任在内的处罚。同时,若消费者因AI假冒名人进行带货而受骗,可以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退一赔三”。
专家呼吁短视频平台履行主体责任,迅速撤下违规内容,并对发布者实施信用管理和处罚措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1895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