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赛道暗战升级:谁先免费谁赢?
8月4日,据媒体报道,近日博世智能驾控中国区总裁吴永桥的一番言论在行业内引发了广泛讨论,究竟智能驾驶是否应该收取费用成为热议焦点。
“我们不能再继续采用免费推广和智能驾驶平权的策略,所有车型的辅助驾驶功能组合必须实行收费,否则将给整个行业带来灾难。”这位高管表示。
蔚来李斌、腾势赵长江等人也提到当前智能驾驶面临成本与体验之间的矛盾,认为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以推动智能驾驶技术更加成熟和普及。 在当前智能汽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智能驾驶技术的落地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成本控制与用户体验之间的平衡尤为关键。只有在保证技术可靠性的同时,降低用户使用门槛,才能真正实现智能驾驶的规模化应用。这一问题不仅是企业需要解决的课题,也是整个行业迈向成熟必须跨越的阶段。
眼下,汽车行业的智驾呈现了不同的商业模式,一方面,特斯拉FSD(智能辅助驾驶)以6.4万元的高价占据市场,华为凭借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构筑溢价壁垒;另一方面,不少车企宣布免费使用智驾服务,不断掀起“智驾平权”的浪潮。
以特斯拉、华为为首的阵营,坚持对智能驾驶收费,比如针对中国市场,特斯拉智能辅助驾驶(FSD)则定价6.4万元;蔚来同样采用了智能辅助驾驶功能订阅策略,服务包月价格为380元;华为HUAWEI ADS(乾崑智驾)高阶功能包标准价格为一次性购买3.6万元;HUAWEI ADS SE(乾崑智驾基础版)高阶功能标准价格为一次性购买5000元。
不过,比亚迪等国产汽车品牌正不断降低智能驾驶技术的门槛。例如,比亚迪率先将搭载“天神之眼”高级别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车型价格下探至10万元级别;奇瑞推出了“猎鹰智驾”,其小蚂蚁智驾版首次将智能驾驶功能的普及下探至6万元级别;零跑汽车则宣布对配备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的车型,其智驾软件全面免费,并且还向已付费用户退还了相关软件费用。
一位智驾领域从业者表示,随着硬件成本压力不断加大,这种压力也会传导至供应商端,“域控制器、传感器以及算力的成本,直接关系到智能驾驶系统的定价策略”。 在当前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成本控制已成为推动技术落地和商业化的重要因素。从产业链角度来看,降低硬件成本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对整个智能驾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特别是在算力需求持续上升的当下,如何平衡性能与成本,将成为决定智驾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对此,专家指出,智能驾驶若想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主机厂需在成本与用户体验之间找到平衡,同时市场也应逐步形成对“服务付费”的认同。只有建立一个能够实现车企、供应商和用户三方共赢的商业模式,智能驾驶才能真正迈向成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或投稿,如果任何问题,请联系648751016@qq.com
页面执行时间0.010549秒